2010年扬州市年度环境质量公报
|
发布日期: 2011-06-07 |
访问量: |
157 |
|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和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定期发布地方环境状况公报的通知》的规定,现发布2010年度扬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述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生态市创建的攻坚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关心下,全市环保工作稳步推进。生态市创建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十一五”污染减排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务全面完成,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环境安全形势不断巩固。全市生态环境状况和农村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并持续得到改善,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为建设“三个扬州”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环境质量
(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1. 城市空气质量
2010年,我市各城区空气中二氧化硫(SO2)浓度年均值在0.021~0.033毫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市区为0.03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浓度年均值在0.015~0.034毫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市区为0.023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年均值在0.058~0.096毫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市区为0.096毫克/立方米。各城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浓度限值,影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扬州市区降尘浓度11.8吨/平方公里•月,符合本地区环境质量要求。
“十一五”期间,城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平稳,降尘量呈缓慢上升趋势。影响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是可吸入颗粒物和降尘,空气污染类型正由煤烟污染向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方向发展。
2. 空气污染指数
2010年,扬州市区、江都市、仪征市、高邮市、宝应县城区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均大于300天,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87.9%、87.4%、93.4%、97.5%和96.4%。“十一五”期间,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按日均值评价属于优或良好的天数占当年总天数的比例均在85%以上,维持在较好水平。
3. 空气生物环境
2010年,市区空气生物环境较好。邗江监测站和双博馆2个测点处空气中霉菌和细菌数量较低,都达到清洁水平。第四医院、城东财政所、市监测中心站3个测点处空气细菌数量达到清洁水平,霉菌数量为较清洁水平。植物叶片中氟、硫含量监测结果显示邗江监测站测点氟、硫含量都达到清洁水平;第四医院和市监测中心站2个点位氟含量为清洁水平,硫含量为较清洁,城东财政所测点较差,氟、硫含量都达到轻度污染。
4. 酸雨
2010年扬州市区降水pH值分布范围4.09~8.36, pH均值5.09,酸雨发生频率32.9%,全年酸雨pH均值为4.69。与2009年相比,酸雨的频率、酸度均加重。降水阴离子组成中,当量比例依次是:硫酸根>硝酸根>氯离子>氟离子,市区酸雨类型属硫酸型。仪征市酸雨发生频率为49.3%,江都、高邮、宝应未监测到酸雨。
“十一五”期间,全市酸雨污染状况有所改善,市区酸雨污染呈明显缓解的态势。2010年市区酸雨污染有所反弹,但仍属较轻水平,仪征市酸雨发生频率从2007年逐年成上升趋势,高邮、江都、宝应从2008年起无酸雨发生。
(二)水环境质量
1. 饮用水水源
“十一五”期间,全市8个城市集中式水源地水质稳定,水质变化平稳。2010年,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为优,江都两个水源地水质为Ⅱ类,其余水源地水质均符合Ⅲ类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如重金属、微量有机物、生物毒素等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相应限值,达标率为100%。市区三个水源地生物监测表明,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均为低毒水平,底栖动物均未检出寡毛类个体,水质清洁。
“十一五”期间,全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全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共95个,其中,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有30个,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有65个。乡镇饮用水综合达标率为91.32%,较2009年上升5.12个百分点,其中,地表水源达标情况好于地下水源,地表水源的达标率为95.04%,较去年上升8.94个百分点,超标项目为氟化物、溶解氧、总磷;地下水源的达标率为87.6%,较去年上升1.3个百分点,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硬度和总大肠菌群。
2. 重点流域
2010年我市长江流域水质达标率为66.7%,6个考核断面中有2个不能稳定达标,其中沿山河新中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50.0%,超标项目为氨氮、挥发酚、石油类;古运河生资码头断面水质达标率为25.0%,超标项目为氨氮、挥发酚。
淮河流域水质达标率为88.9%,其中,9个考核断面稳定达标;古运河新开河口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6.7%,超标项目为氨氮。
南水北调(扬州段)水质达标率为100%,2个考核断面全部达标。
3. 主要河流
2010年,扬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得到改善,评价的17条河流60个断面中,符合水域功能要求的有13条,占76.5%,达标断面为50个,达标率为83.3%。水质状况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的河流7条,达到Ⅳ类水质标准的河流5条,达到Ⅴ类水质标准的河流3条,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河流2条。与2005年相比,大运河(市区段)、通扬运河水质显著好转,沿山河水质有所恶化。我市河流水体仍以有机污染为主要特征。
4. 主要湖泊
2010年,扬州市列入监测的瘦西湖、高邮湖、邵伯湖3个湖泊,湖体营养状态评价结果,瘦西湖为中度富营养化,高邮湖、邵伯湖都为轻度富营养化。“十一五”期间,瘦西湖水质明显改善,高邮湖、邵伯湖水质平稳,保持良好。
5. 农村河流
2010年,全市共监测农村地表水断面1203个,水质综合达标率为90.1%,较2009年上升17.2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河流达标率为79.6%,镇级河流达标率为93.9%,村级河流达标率为90.7%。“十一五”期间,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6. 地下水
“十一五”期间,市区构造裂隙井水质现状为“良好(IV类)”,承压井和潜水浅井均为“较差(Ⅴ类)”。承压层井水质受到一定污染,潜水浅井因受地表地层渗透性影响较大,水质污染较重,主要污染因子为总大肠菌群。
(三)环境噪声
“十一五”期间,各县(市)城市区域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为49.9~55.0 dB(A),各年的区域声环境质量均为二级,质量较好。各县(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为62.0~67.9dB(A),各年强度等级均为一级,质量好。扬州市区1~4类区各年度昼、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低于相应的标准值,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四)土壤环境
“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土壤总体质量状况良好,全市96个监测点位中有91个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要求,达标率为94.8%,轻微污染占比为4.17%,轻度污染占比为1.03%,土壤主要污染物为无机金属类和有机多环芳烃类,包括镍、镉、汞和苯并(a)芘、二苯并(a,h)蒽等。
(五)电磁与辐射环境
2010年扬州市重点流域地表水中核素浓度在江苏省天然水平范围内,饮用水中放射性监测因子浓度满足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限值。环境γ辐射吸收剂量率监测结果、空气中氡浓度监测值、土壤中主要放射性核素含量均在江苏省天然本底水平范围内。
2010年扬州市电磁辐射环境质量测点的监测结果均小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中公众成员的导出限值40W/cm2。
(六)生态环境
“十一五”期间,全市的生态环境状况保持良好,仪征市2007和2008年生态环境状况为一般,其他年份各县(市)生态环境状况均为良好。2009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69.33,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丰度性较丰富,人居环境佳。2009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比上年提高4.78,根据发展趋势,我市2010年生态环境状况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七)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2010年,我市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省级考核得分87.5分,超过小康社会综合考评分值7.5分,与上年相比有所提升。
三、污染防治
(一)污染减排
“十一五”期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累计完成二氧化硫减排量7.21万吨,至2010年底,我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7.03万吨,与2005年相比削减29.7%。2010年全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比2005年降低17.6%,二氧化硫减排的效应已经显现。COD累计削减量2.71万吨,至2010年底,我市COD排放量5.09万吨,与2005年相比削减18.6%。
(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
“十一五”以来,围绕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层层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办、公示预警等 工作制度,持续加大监督力度、加快推动进度。到“十一五”末, 11项治污项目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9个水质控制断面全部稳定达标,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重点污染源防治
全市列入监测的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共37家,其中:废水类18家,废气类11家,污水处理厂8家。废水类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率为89.4%,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单项达标率分别为90%和99%;废气类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率为90.9%,二氧化硫和烟尘单项达标率均为98.0%;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率较低。
(四)固废污染防治
2010年,进一步加大固废污染防治力度,建立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固体废物档案库,核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24个。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57.52万吨,其中市区253.11万吨,仪征市70.14万吨,江都市22.96万吨,高邮市4.72万吨,宝应县6.58吨。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8.78万吨,贮存量0.41吨,综合利用量348.33万吨,综合利用率97.43%。工业固体废物中危险废物产生量101820.79吨,其中市区11875.21吨,仪征市29761.43吨,江都市48525.04吨,高邮市11586.91吨,宝应县72.20吨。危险废物处置量18287.13吨,贮存量2911.83吨,综合利用量80654.82吨,综合利用率79.21%。
(五)核与辐射防治
2010年,紧紧围绕江苏省环保厅下达的年度工作目标要求,加强对全市涉及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单位的人员培训,积极调处辖区内辐射污染信访纠纷,督促涉源单位按照要求回收处置闲置、废弃放射源。全年完成了我市20家重点放射源单位的在线监控管理系统的建设,完成了辖区内符合验收条件单位的验收监测和年度评估监测任务。对154家涉及放射源单位和重点射线装置单位的检查率达到100%、《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率达到100%。
四、措施保障
(一)环保投入
2010年,全市各级不断加大环保投入,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市全社会各类环境保护投入约75.5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各级政府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其中,仅市本级同级财政环保两项资金投入就达6200万元,上级争取支持资金2.14亿元,争取项目67个。
(二)生态市创建
自创建国家生态市推进会召开以来,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创建高潮,各项创建工作取得了巨大突破。市、县、乡三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都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挂帅的创建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全市上下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全民参与的创建工作新格局,健全了切实可行的创建政策体系。市政府印发了《扬州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创建的目标、要求和举措。先后出台了奖励和问责办法、目标保证金制度、督查制度等一系列创建工作规章制度。组织实施了“绿满扬州”、“百万人清洁家园大行动”等生态创建活动,推动各地“四位一体”的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观。全年新增30个乡镇通过国家生态乡镇考核验收,全市累计59个乡镇通过了国家生态乡镇的考核或命名,江都市、邗江区分别通过了创建国家生态县(市、区)省级考核验收和省级技术评估。
(三)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全年依法审批建设项目188个,其中35个特殊项目通过“绿色通道”快速完成审批,审批速度全省领先。依法否决、劝阻污染严重或选址不当的项目30多个。完成了扬州环保产业园、维扬经济开发区、江都经济开发区等规划环评。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成苏中、苏北地区第一家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对5个重点水源地保护区环境问题实施挂牌督办,依法取缔或搬迁了码头、造船厂、垃圾填埋场等环境隐患,竖立了40多块警示标志牌。持续开展大气环境专项整治。市区423台(套)小型燃煤锅炉全部得到取缔或改造。全面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全市建成尾气检测站7座共计14条检测线,核发环保标志89454张。
农村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疏浚县乡河道、河塘1.4亿方,新建无害化卫生户厕29万座,新建“一池三改”沼气池4.5万座。全市农村“四位一体”环境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完善,管护人员5400多人,基本实现了县、乡、村全覆盖。持续加大秸秆禁烧巡查力度,禁烧形势逐年好转,市区没有出现因焚烧秸秆导致的严重烟霾污染天气。
(五)环境执法
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执法手段不断创新,全市环境污染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组织开展了环境安全百日专项行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等专项检查行动,先后对10个重点环境问题实施政府挂牌督办,依法立案查处违法案件45起。对163家重点污染源、125家重金属企业、185家畜禽养殖场、市区22条主要河道开展持续不断的现场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整改到位。
积极倡导阳光办案、开门办案,探索建立了“1+X”、信息共享、领导包案和带案下访等新型信访处理机制。全年共受理4032件信访投诉,信访满意率由不到80%上升至84%。省、市交办越级信访量同比下降18.52%,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
(六)环保宣教与公众参与
以加快全民环保步伐为目标,广泛开展环保宣教活动。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全方位宣传环保理念、环保知识和环保工作动态,环保影响力持续“升温”。在扬州日报、晚报、时报头版、焦点版等重要版面刊发新闻、通讯50多篇,评论员文章10篇。开展了以“绿满扬州”为主的系列活动,广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七大系列创建活动,努力将环保理念渗透至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2010年,全市创成省级绿色学校16所、省级绿色社区3个、省级绿色家庭2个,累计全市已创成403个绿色学校、98个绿色社区、295个绿色家庭。
组织了“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会同市人大城乡委、扬州电视台组织了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知识竞赛。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以“低碳生活,绿色未来”为主题的“依云城邦”杯2010年新丝路模特大赛、倡导“地球一小时”活动和无车日活动。
(七)环保能力建设
环境科学监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编制并实施了环境科学监管体系建设规划和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全市实现了对8座水质自动监测站、12座大气自动监测站、49家重点污染源、8家机动车尾气检测场和20个辐射源的远程视频和数据监控。在线视频和数据同步监控工作省内领先。
环境应急能力显著提升。市环保局、市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及20家重点企业相继编制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深入开展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隐患排查,督促676家企业建立完善了环境风险源基础台帐和应急设施。妥善处理了江都盐邵河硫酸运输船沉没等8件突发环境事件。
环境监测与环境科研成果丰硕。全年完成各类环境监测数据约10万个、综合监测分析报告10余份,定期向社会公布环境质量年报、月报、周报和日报。组织攻关市级环境科研课题12项,《麦秸机械还田治理环境污染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荣获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课题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