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江苏省扬州市2006年年度环境质量公报
2019-07-19 14:29:43 来源: 作者: 【 】 浏览:85次 评论:0
2006年扬州市年度环境质量公报
发布日期: 2006-06-05  访问量: 9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现将2006年度扬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如下。

  一、环境质量

  2006年,全市环境质量较上年有明显好转。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好于上年,酸雨发生频率明显下降,水质达标率有所提升,各城区生活饮用水源水质保持良好,噪声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交通环境噪声达标状况进一步好转。

  1、空气环境质量。2006年,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率达87.10%,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市区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达318天,超过上年。各县(市)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较2005年有所好转,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率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2006年,市区空气环境中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33mg/m3,二氧化氮年日均值0.018mg/m3,PM10年日均值0.10mg/m3,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与2005年相比,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同比分别下降26.7%和20.8%,PM10浓度略有上升。

  2006年,全市酸雨污染势头得到控制,市区降水pH均值4.93,酸雨发生频率47.0%,市区酸雨发生频率同比下降17.7个百分点;仪征城区降水pH均值4.78,酸雨发生频率52.0%,同比下降19.7个百分点;江都城区降水pH均值6.26,酸雨发生频率5.0%;高邮城区降水pH均值6.36,酸雨发生频率2%;宝应城区未监测到酸雨。

  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质量。全市各城区生活饮用水均以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源,水质良好。2006年,长江、廖家沟、高水河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京杭大运河水质基本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大运河宝应、高邮段以及芒稻河总氮、溶解氧、石油类偶有超标。

  全市159家农村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80%,地表水饮用水源的水质好于地下水源。地表水饮用水源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地下水饮用水源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大肠菌群。

  3、地表水环境质量。2006年,我市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水质达标率进一步提高。按照全省统一的评价方法,符合水质功能标准的河流有:长江、京杭大运河、古运河、三阳河、宝射河上游、北澄子河、芒稻河、新通扬运河、胥浦河; 高邮湖、邵伯湖水质良好。全市87个受控河流监测断面中,达标断面58个,监测断面达标率为66.7%,比上年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至2006年底,我市大运河宝应船闸、北澄子河一沟大桥、大运河槐泗河口三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水质污染严重的河道有:通扬运河、仪扬河、宝射河下游、市区内城河。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等,呈典型的有机污染特征。

  4、环境噪声状况。2006年,扬州市区及各县(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连续声级值在50.0~54.1dB(A)之间,市区及各县(市)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连续声级值在63.3~67.9dB(A)之间,均优于国家环境噪声标准。噪声污染源为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其中交通噪声是影响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主要因素。

  5、固体废弃物

  2006年,扬州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18.9万吨,其中扬州市区142.3万吨,仪征市51.9万吨,江都市9.7万吨,宝应县9.2万吨,高邮市5.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21.4万吨,贮存量18.0万吨,综合利用量194.5万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5.0万吨,综合利用率82.0%。在工业固体废物中危险废物产生量34840.1吨,其中扬州市区4044.2吨,仪征市26342.5吨,江都市2973.4吨,高邮市1480.0吨。危险废物处置量29376.2吨,处置率84.3%;综合利用量5474.8吨,综合利用率15.7%。

  6、小康社会环境质量指标。

  随着全市环境质量的进一步好转,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继续提高。2006年,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值达到82.6分,同比上升了2.9分,从而全市在环境质量方面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环境指标要求。各县(市)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宝应县95.1分,高邮市85.9分,江都市79.1分,仪征市77.0分,邗江区74.7分。

  二、环保工作

  1、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2006年10月12日,市委、市政府高规格组织召开了扬州建设生态市和节约型城市工作大会,印发《扬州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06-2010)》,对建设生态市的各项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市委、市政府还组织对各县(市、区)贯彻落实省、市环保大会精神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进一步推动全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

  2、狠抓环境执法监管,切实为民办实事。一是优先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油烟、噪声污染问题。继续在市区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淘汰、拆除严重污染环境的燃煤锅炉和烟囱95台(套)。加强高考、中考期间的噪声管理,严防夜间建筑施工和娱乐场所噪声扰民。二是加大执法力度,保障环境安全。对全市188家化工企业实施专项治理,对全市20个重点污染企业存在的环境问题实行挂牌督办,限期解决。深入开展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对159个城乡饮用水源水质进行全面监测,落实严格的水质保护措施。出动环境执法检查2.5万多人次,对污染源检查1万多厂次,立案查处191件,对企业“三同时”项目检查2850次。三是加大对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工程建设的督查力度,积极协调各方面加快建设进度。22项治污工程目前已完成18项,在建3项,1项处于前期准备阶段。四是依法查处各类环境信访案件。全市共受理各类环境问题投诉6880件,完成上级交办信访89件,依法办理率、办结率均在90%以上。

  3、环保能力建设加快发展,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提高。编制《扬州市环境监测“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扬州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添置一辆环境应急监测车。在长江仪扬交界处建设水质预警监测站,着力构建我市长江水源的立体防控体系。认真实施环境质量“说得清”工程计划,优化调整全市水质、噪声、土壤监测点位,提高监测的代表性。年内增建1座空气自动监测站。全市11座空气自动站、2座水质自动站运转正常。对全市酸雨、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进行普查,定期发布环境质量监测报告,酸雨普查工作受到国家表彰。完善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对48家重点企业建立了“一厂一档”,对42家水污染源和1家电力企业实行在线监控。加强环境统计与信息工作,环境统计“三表合一”试点成效明显,利用该系统成功完成全市3129户企业申报统计工作,环境信息共享平台-环境统计子系统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评审验收。

  4、强化排污总量管理,污染控制成效显著。市政府以目标责任状的形式分解下达扬州市“十一五”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及年度计划。扬州发电厂、二电厂积极开展脱硫工作,5台机组脱硫设备已经安装到位。宝应、高邮城市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形势下,全市亿元GDP污染物排放强度得到控制,COD和SO2排放总量同比分别下降4.1%和3.7%。全市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2400份,其中列入环境统计的重点企业核发率达100%。对全市危险废物产生源实行专项登记,核发《辐射安全许可证》17家。扬州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

  5、贴近中心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出台《全市环保系统解放思想促进经济发展的十项措施》,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严格履行对外服务承诺,主动超前介入,靠前服务,依法审批,以实际行动亲商、护商、安商。全市环保系统成立了重点项目服务办公室,切实做到依法审批、高效服务。2006年,全市依法审批各类建设项目8104个,其中报告书类项目23个,环评表类项目482个,登记表类项目7599个。否决和劝阻了114个污染严重、或是选址不当的建设项目。严格控制新污染的产生。全面推进环评工作,全市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1个乡镇工业集中区的规划环评已完成,16个乡镇工业集中区的规划环评正在编制。

  6、推进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一是提请市政府出台《扬州市环境友好奖奖励办法》,设立环境奖励基金。二是基层创建和非政府环保组织发展较快。积极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等各类创建工作,仪征、江都创模已通过省级考核。年内,全市创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市级环境优美镇5个,市级生态村23个;创成省级“绿色社区”4个,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12个;创成省级绿色学校9个,市级绿色学校36个。组建扬州绿家园环保志愿者、化学工业园环保公众监督员等6支环保志愿者队伍,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不断增强。

  2006年全市环保工作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全市有些地区、部分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突出,环境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各级党政领导、企事业单位、各行各业和广大市民同心协力,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环境保护,切实加大执法力度。为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Tags: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