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江苏省扬州市2005年年度环境质量公报
2019-07-19 14:27:40 来源: 作者: 【 】 浏览:118次 评论:0
2005年扬州市年度环境质量公报
发布日期: 2005-06-05  访问量: 12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现将2005年度扬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如下。

  一、环境质量

  2005年,全市环境质量较上年有明显好转,但全市污染的总负荷仍然较大,农村局部地区污染严重。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较上年明显好转,各城区生活饮用水源水质保持良好,部分内城河、淮河流域的部分河流控制断面水质有所下降。噪声环境质量较好,区域环境噪声较往年相比稳中有降,交通环境噪声保持上年水平。

  1、空气环境质量

  2005年扬州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率达86.85%,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悬浮颗粒(PM10)。各县市全年空气质量以优良率排序如下:高邮、江都、仪征、市区、宝应。各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较2004年明显好转。

  2005年扬州市区空气环境中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42mg/m3,二氧化氮年日均值0.024mg/m3, PM10年日均值0.097mg/m3,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与2004年相比,市区空气环境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浓度均有所下降,主要污染物PM10年均值同比下降21%。

  2005年度我市酸雨发生频率大幅上升,全年降水pH均值仍在下降。扬州市区降水pH均值4.64,酸雨发生频率75.2%。仪征城区降水pH均值4.53,降水pH值分布范围4.05~7.25,酸雨发生频率71.7%。江都城区降水pH均值为5.37,酸雨发生频率8.7%。高邮降水PH均值5.64,酸雨发生频率8.5%。宝应未监测到酸雨。

  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质量

  我市各城区生活饮用水均以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源,水质良好。2005年长江、廖家沟、芒稻河、高水河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京杭大运河水质基本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大运河宝应、高邮段总氮、溶解氧、石油类偶有超标现象。

  各地农村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逐年好转,但水质普遍劣于城市水源,以地面水为饮用水源的好于地下水源。部分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常年不达标。地表水饮用水源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氧,地下水饮用水源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大肠菌群。

  3、水环境质量

  2005年我市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水质断面达标率达54.3%,同比有所上升。符合水域水质功能标准的河流有:长江、京杭大运河、古运河、三阳河、宝射河上游、北澄子河、芒稻河、新通扬运河、胥浦河;高邮湖、邵伯湖水质良好,市区瘦西湖水体污染有所缓解,水质已达四类水标准。

  水质污染严重的河道有:通扬运河、仪扬河、宝射河下游、市区内城河。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溶解氧等,呈典型的有机污染。

  我市地下水水质总体良好。2005年扬州市区地下水水质与往年基本持平,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等。市区构造裂隙井水质良好,符合国家地下水Ⅲ类标准;承压深井水已经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潜水深井水、潜水浅井水氨氮和总大肠菌群污染严重,其中总大肠菌群超标率达100%。

  4、环境噪声

  2005年扬州市区及各县(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连续声级值均优于国家环境综合整治定量指标考核指标要求,与往年相比稳中有降。各城区等效连续声级值在50.1~54.1dB(A)之间,噪声污染源为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其中交通噪声是影响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主要因素。

  随着城市交通道路的不断建设以及城市禁鸣措施的落实,我市在机动车激增的情况下,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基本稳定在同一水平。2005年扬州市区及各县(市)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连续声级值在65.8~67.1dB(A)之间,均优于国家环境噪声标准。

  5、小康社会环境质量指标

  为全面反映小康社会建设情况,省委、省政府自2003年起对全省各地进行小康社会指标考核,环境质量指标为100分,80分为小康社会建设达标线。

  随着我市环境质量的逐步好转,小康社会环境质量指数不断上升。经测算,我市平均综合指数分值为79.70分,分值比去年上升了1.9个百分点,其中:扬州市区分值78.18分,仪征市81.34分,江都市79.14分,高邮市77.73分,宝应县82.09分。

  二、环保工作

  1、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

  以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为重点,全面实施《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2005年实施方案》要求的十大类148项工程。2005年7月扬州地级市的全国生态示范市创建工作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考核验收。仪征、江都、高邮3市相继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仪征、江都两市已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基层生态创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创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市级5个,生态村160个。加强生态修复和功能区划工作。全面完成全市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定工作,市域内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和《江苏省仪征市废弃矿区生态修复规划》。

  2、加强环境管理,服务经济建设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不断强化环境管理,提高环保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严格履行对外服务承诺,主动超前介入,靠前服务,依法审批,以实际行动亲商、富商、安商。2005年全市审批报告书类项目12个,环评表类项目357个,登记表类项目3506个。依法否决和劝阻了一批选址布局不当、污染严重环境无法承载的建设项目,切实把住了项目审批关。同时,为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不断加强环评质量审查管理。规范环评市场,督促环评持证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环评质量。

  3、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一是深入开展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全市166个饮用水源地逐一进行调查摸底,排查出13个水源地的55个重点问题,明确整治要求,坚决依法从严整治到位。全市依法取缔了水源保护区内2家企业、1个垃圾场、2个围网养殖场和3个砂石码头,市区概算投资1.9亿元加紧推进西北12个乡镇和沿江10个乡镇的区域供水工作。对全市20个重点污染企业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挂牌督办,限期解决,其中立案查处10家,予以经济处罚8家,对6家整治进展缓慢单位、4家群众信访热点问题、3家未批先建单位下达了限期整治任务;对11家单位实施了限期治理,对6家“十五小”企业依法取缔,对江都苏康化工有限公司等3家治理无望的企业实施关停。

  二是狠抓污染源监管,巩固达标排放成果。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业污染源的现场监察制度、现场监察留单制度、“一厂一档”制。全年共出动9641人次,监察3815厂次,对344个三同时项目进行了2135次检查,对8件环境违法行为予以行政处罚,对3件违反环保“三同时”行为依法提出整改要求。派出专门班子前往仪征会同化工园区加强环保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企业整改。对全市淮河流域重点排污企业生产状况、污染物排放量、自动监控装置安装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拟定37家工业污染源两年内完成在线监控装置安装。

  4、加强淮河流域治污工程建设的督查工作

  加大对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治污工程建设的督查力度,加大对相关环保工程建设的督查力度。基本完成“十五”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务。

  5、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数增加到132家。编制完成《全市循环经济规划》,建成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5家。全市30多家单位通过ISO14000认证。

  积极推进全市环境友好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创建工作。全年创建成省级环境友好企业2家。积极推进有机食品和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全市已建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294万亩,拥有有机食品品牌16个,绿色食品品牌100个,无公害食品品牌214个。宝应县已建成涵盖该县16个乡镇的5万多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6、加大污染控制力度,努力为老百姓办实事

  一是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总量,严格核定发放排污许可证;进一步落实管理要求,完善重点企业治理设施,促进企业稳定达标排放;不断加强对危险废物、放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以及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二是继续在市区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整治工作,2005年扬州市区拆除100台(套)小型燃煤设施。针对各地出现的污染反弹现象,严肃查处多起新闻媒体曝光的环境违法行为。三是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49家省、市、县级试点单位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四是努力做好信访工作。继续做好24小时“12369”环境投诉热线和环保“行风热线”广播节目。全年共受理各类信访2805件,做到处理率100%,反馈率100%。

  7、加强环保保障能力建设,提高为全局工作服务水平

  一是不断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全年投入建设资金200万元,购置改造了一批先进仪器设备。定期发布环境质量监测报告。二是加强环境统计与信息工作。开展全国“三表合一”试点工作,GIS环境信息系统一期研发工作全面完成。“扬州生态环境网”进一步得到完善。三是完成“十一五”环保规划编制和评审。

  8、中德技术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邀请德国专家为市经济开发区规划和创建生态工业园建言献策。引入欧洲国家的生态商店理念,建立国内首家直接面向公众的生态信息交流中心。提出了“可持续的老城更新”调研报告,为老城保护、利用和改造复兴提供预先评价和决策建议。

  9、积极开展环保宣教工作,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年内,全市创成省级“绿色社区”3个,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6个;创成省级绿色学校11个,市级绿色学校29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4个。开展各种环保宣传活动,举办了全市《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电视竞赛,并获省级竞赛二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2005年扬州市环保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成功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为助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我市环保工作将紧紧围绕全市“十一五”发展目标,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把扬州建设成为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悠久的人文文化为特征,长江三角洲最适合人居、经济富足、生态健康、社会文明的新扬州。


Tags: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