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现将2007年度全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如下。
一、环境质量
2007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好于上年,酸雨发生频率略有下降,水质达标率有所提升,各城区生活饮用水源水质保持良好,噪声环境质量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
1、空气环境质量
2007年,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空气质量良好天数322天,良好天数达标率为88.2%,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分别为0.034 mg/m3,0.018 mg/m3,0.100 mg/m3,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与上年相比,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上升3.0%;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下降5.3%;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值下降1.0%。
扬州市区及各县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邮98.1%、宝应91.2%、江都89.3%、仪征88.2%、扬州市区88.2%。
2007年,全市酸雨污染情况继续好转,市区降水pH均值5.13,酸雨发生频率31.0%,酸雨发生频率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仪征城区降水pH均值5.45,酸雨发生频率12.2%,同比上升0.67个百分点;江都、高邮、宝应城区未监测到酸雨。
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质量
全市各城区生活饮用水均以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源,水质良好。2007年,长江、廖家沟、高水河、芒稻河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京杭大运河水质基本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大运河宝应段粪大肠菌群偶有超标。
全市现有供水能力在500吨/日以上的乡镇水厂106家,水源水质达标率为84.5%,比上年度提高4.4个百分点。多数浅层地下水源氨氮和微生物两项指标超标。
3、地表水环境质量
全市符合水域功能区要求的河流有:长江、大运河(宝应至江都段)、三阳河、宝射河、新通扬运河、东平河、澄潼河、盐邵河、胥浦河、沿山河。高邮湖、邵伯湖水质良好。市区瘦西湖水体污染有所缓解,水质已达Ⅳ类水标准。
古运河、仪扬河、北澄子河及市区城市内河水质超标。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等,属典型的有机污染特征。
我市境内现有省控、市控、县控水质监测断面92个,断面达标率由2005年70.7%提高到2007年的76.1%,2007年省控32个断面达标率为78.1%,市控33个断面达标率为75.8%,县控27个断面达标率为74.1%。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缓慢好转趋势。
4、地下水水质状况
市区构造裂隙井水质较好,符合Ⅳ类水标准。承压井含水层较深,污染较轻,基本符合Ⅳ类水标准。潜水深井易受地表环境污染影响,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挥发酚、总砷,现状功能劣于Ⅳ类。潜水浅井为距地表20米以上的潜水浅层含水层,主要污染物为总大肠菌群、亚硝酸盐氮,现状功能劣于Ⅳ类。
5、环境噪声状况
2007年,市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88.06%,各类区域昼夜间噪声均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相关规定。城市噪声污染源主要为交通噪声和三产行业生活噪声,其中交通噪声是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类 别
|
昼 间
|
夜 间
|
测量值
|
标准
|
测量值
|
标准
|
1类区
|
49.69
|
55
|
42.60
|
45
|
2类区
|
54.52
|
60
|
46.24
|
50
|
3类区
|
59.60
|
65
|
51.73
|
55
|
4类区
|
61.41
|
70
|
52.15
|
55
|
6、工业固废产生及处置情况
2007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17.99万吨,其中市区126.78万吨,仪征59.3万吨,江都11.51万吨,宝应11.02万吨,高邮9.3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25.55万吨,贮存量16.38万吨,综合利用量190.82万吨,综合利用率81.9%。在工业固体废物中危险废物产生量76513吨,其中市区5333吨,仪征30930吨,江都3006吨,高邮37193吨,宝应50吨。危险废物年处置量36617吨,处置率47.9%;综合利用量39896吨,综合利用率52.1%。
7、小康社会环境质量指标
2007年,我市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省级考核得分为82.6分,超小康社会综合考评达标分值2.6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小康社会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小康社会环境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年 度
|
宝 应
|
仪 征
|
高 邮
|
江 都
|
邗 江
|
全 市
|
2003年
|
73.0
|
74.6
|
66.7
|
79.6
|
76.6
|
74.1
|
2007年
|
84.8
|
84.0
|
83.8
|
84.5
|
82.6
|
82.6
|
8、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完成情况
2007年,经省环保厅核查,全市新增COD削减量6739吨,新增SO2削减量28509吨,COD和SO2排放总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7.36%、6.24%,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其中列统的38个重点单位,44项重点减排项目减排成效明显。
二、环保工作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目标,以推进节能减排为重点,以强化执法监管为手段,推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组织领导力度不断加大。面对从紧的宏观环境形势,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环保优先方针,将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扬州环保优先行动计划》,力求三年内环保优先方针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体现,使环境质量改善、市民得实惠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建成全省环保优先示范区;首次召开党政“一把手”环保国策述职会,逐一点评并问责各地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市政府在全国率先设立环境友好奖,拿出90万元对扬州二电厂等9个环境友好型企业予以奖励,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激励节能减排,安排30万元用于环保目标责任状年度考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就节能减排、流域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源地整治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落实。针对部分企业污染反弹和敏感地区的环境问题,市委主要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并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各级环保部门“严防、严管、严查”。市人大、市政协对环保工作加强监督,指导力度不断加大。市人大就生态市建设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研,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市政协就农村环保工作开展专题调研,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言献策。
2、年度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情况下,全市上下本着“早作准备、留有余地”的原则,团结拼搏,各显其能,靠实措施,落实责任,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污染初步下降的可喜成绩。一年来,全市关停、取缔小化工企业70家,淘汰落后锅炉150多台(套),验收“三同时”污染防治工程项目432个,143家企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深度治理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全市相继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工程和脱硫设施,列入南水北调和淮河流域治污规划的28个工程项目已完成26个,各县(市)城区全面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市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占全部装机容量的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1%。
3、生态市建设进展顺利。全市以规划为龙头,项目为抓手,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各地生态县(市)建设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同级人大审议,江都、仪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级考核,全市57个乡镇编制完成《“十一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6个乡镇开工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已建成3个,在建3个;全市创成11个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70个生态村、11所省级绿色学校、5个省级绿色社区、7家环境友好企业。
4、执法监管取得明显实效。全市环保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以保障环境安全和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为落脚点,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执法方式,强化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成效。全市对188家化工企业实行全面整治,对20件重点环境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对15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落实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依法取缔了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13个污染源。严厉整治了一些企业偷排、漏排、治污设施闲置等违法行为。全市累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案件184件,罚没款494.26万元,征收排污费1.1亿多元。在查处环境违法案件中,坚持查人与查事相结合,对那些长期超标排污、偷排偷放、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违法案件加大打击力度,联合纪委、监察部门对高邮国安纸业有限公司等4件典型环境违法行为立案调查,依法追究了有关责任人的纪律责任。
5、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坚持生态环境与投资环境“两个环境”一起保护,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投资环境。针对趋紧的环保审批政策,全市探索建立了项目“早介入”、“预环评”、“上门服务”、“绿色通道”等审批工作机制。一年来,依法审批建设项目7669个,否决、劝阻污染严重或选址不当的项目228个,市环保局行政办事服务中心窗口连续两年被评为“五星级窗口”。在加强项目管理和服务的同时,全市认真开展规划环评,努力从经济发展的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先后参与对44个专项宏观规划的环保篇章审查,编制完成了沿江、沿河开发规划的专项环评,《扬州港总体规划》、《扬州新城西区总体规划》和《江都沿江开发区域总体规划》等三个专业开发规划环评。通过开展规划环评,优化了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防范了环境风险,提高了发展质量。2007年,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群众环境信访明显下降,下半年下降幅度达16.21%。
2007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保工作任重道远。主要断面水质达标率偏低仍然是我市环境建设中的一块“短板”;企业主动环保的意识淡薄,违法排污、违规建设的现象屡有发生;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因管网配套不到位而没有达到效益最大化;环境监管能力不能适应环境形势的变化和环保事业发展的要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进展不快,生态市建设与苏南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在拉大;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