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保护部历时3年共同研究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报告》近日正式出版。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是一项总结过去、指导现在、谋划未来的重大工程,研究具有很强的全局性和前瞻性。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从大流域的水污染、西部地区的生态破坏,到小范围的油烟噪声扰民问题,大家都处于忙碌状态,没有时间更多地考虑将来环境保护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敲响警钟,给人们送上一个冷峻严肃的警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先秦思想家孔子《论语·卫灵公》之语。它告诫人们,如果没有长远谋划,就会有眼前忧患,做事要有远大眼光,不可只顾当前。
对生态环境而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否“远虑”,既关系自然的生存状态,又关系人类的发展前景。没有“远虑”,就会迷失方向;“近忧”丛生,也难以成功,甚至南辕北辙。正所谓:“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凡事提前谋划,权衡利弊,深谋远虑,趋利避害,方可胜算。因此,我们在解决和处理现实、眼前的环境问题时,也应该更多地思考和应对将要面对的环境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活,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后果可以说是一场灾难。面对我们的现实社会,与其抱持一种所谓“不能无忧,亦不必过虑”的豁达态度,还不如老老实实地信守古人的箴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是树立长远、战略和宏观意识,摆脱微观、短视意识,着眼于环境保护的未来。推动人类思想嬗变和社会进步的忧患意识要远远大于所谓豁达的心境。如果顷刻间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大家就会采取行动。如果说环境污染将在后几年、几十年,人们就会不把它当一回事,甚至慢慢淡忘,一切归于常态。而当有一天灾难真正降临时,就会猝不及防,以致陷于灭顶之灾。
二是正视危机,正视历史,多一点忧患意识。当我们考虑自己的未来命运时,尽可以豁达。但当我们把眼界放宽,把眼线放长,来思考由许许多多的个人组成的人类社会以及她的命运时,我们的神经中应该更多一些忧患意识。其实,出现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危机的态度。许多人对当下的危机往往不大在意,对未来总是保持一种盲目乐观的态度。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居安思危,危才可以转化为安;居危处安,以危当安,高枕无忧,安则可能渐变为危,危上加危,就不可收拾了。多一些忧患意识,就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是加强区域环境宏观战略的研究。对区域环境保护要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分析,准确把握现实宏观条件、制约因素和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对环境短期异常和长期趋势变化作出预测,并着手谋划应对措施。
四是严防“近详远略”。为保证规划的完整性和完善性,要客观合理地确定各阶段的战略目标,不能对近期目标浓墨重彩,远期措施则轻描淡写,防止带来决策错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当自励自警。忧是为了不忧,虑是为了不虑。唯有忧与虑,才能预见“风起于青萍之末”,处顺境之时管窥不测,居盛况之境明察秋毫,从民意之中发现端倪,于发展之中保护环境。既造福于今天,又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