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说。 基于这样的国情,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破解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认为,从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后又在“三个文明”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四个文明’使党领导国家建设的思路更成体系,更加完善。” 深化污染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着重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从党和政府的号召走向脚踏实地的实践。 一棵树,这是宁夏盐池县一个小村庄的名字。曾经,这个村庄只有一棵树,只住着一户人家,面对着茫茫毛乌素沙地。如今,一棵树已经化身万棵树。 一棵树村的变化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改善的缩影。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力度,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生态效益显著。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我国首次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确定为约束性目标,向高耗能、高污染亮起红牌。党和政府还明确提出环境保护要与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状况。 全国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建设生态文明。在江苏,近4年关闭5000多家小化工企业,太湖周边的小化工厂全部退出;在内蒙古,最新监测数据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区域内的林草覆盖度由退耕前的15%提高到70%以上,惠及近600万农牧民;在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了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20个子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也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特别注意对珍稀动物藏羚羊的保护;三峡工程建设运营中,提出既要建设一流的水电工程,也要创造一流的生态环境;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提出打造“清水走廊”,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 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可喜成就: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到2010年底,全国一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588处,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奠定基础;环境保护基础能力日益提高,一大批高、精、尖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广泛应用,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环境质量监测网…… “这是北京天桥东边一条有名的臭沟,沟里全是红红绿绿的稠泥浆,夹杂着垃圾……”这是老舍先生笔下昔日龙须沟的景象。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就对这里实行了改造,而现在,往日的龙须沟已经变成了金鱼池小区,环境整洁,绿草如茵。 金鱼池小区的居民们享受到了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正致力于打造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宜居城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上街购物使用环保袋,争当环保志愿者……近年来,社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热情高涨,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让森林草地生机盎然,让绿色在中华大地铺展……虽然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中华民族有决心、有信心走好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道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