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南方的多个省份来说,2011年的夏天绝对不是一个宁静的夏季。当人们还在为南方地区旱情严重忧心如焚时,大自然又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暴雨肆虐,旱涝急转,洪灾突袭,农田受淹,房屋倒塌,危及着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民政部网站消息称,今年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2.9亿人(次)受灾,水旱灾害损失重,旱涝急转明显,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一时间,一个新名词——“旱涝急转”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新华社的评论称,这次旱涝急转,转得快、转得急、转得重,让人措手不及,个别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还没有从抗旱工作中回过神来。据悉,这次旱涝转换如此快速、剧烈,自上世纪50年代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是第一次。
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极端的气候现象,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有专家称,旱涝急转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有关,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惹的祸,而我国恰好遭遇了多年不遇的极端天气。然而,旱涝急转虽然客观上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但在灾害频发和旱涝的急转切换中,我们还需要看到人为因素叠加的作用。我们应从现实层面出发,思考在生态保护、流域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建设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多一些反思和警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旱涝急转,亦非短期形成。我国一些地区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已变得极为脆弱,无雨是旱、有雨成涝,水少必旱、水多必涝。甚至有些地方几十年来水利设施未能得到综合整治和维护保养,农田水利设施“毛细血管”早已堵塞不通。这次的旱涝急转再次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对积弱已久的农村水利工程必须有所行动,而且应该是着眼于长期的持久行动,摆脱既旱不起也涝不起的尴尬境地。值得提及的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改革发展,加强水利建设,要求5~10年扭转水利滞后局面,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提出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这些举措或许会让水利改革迎来发展春天。
除了水利设施的落后和不足,还需叩问的是,人们对大自然是否索取太多、保护太少?人们对生态的破坏让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变弱,导致“天上落多少水,地面就走多少水”,不仅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淤塞和填埋水库、山塘、水塘和渠道,让其丧失调节功能,还会降低流域内水资源的工程性调节功能,支流和干流湖泊的调节能力减弱。此外,如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过度围湖造田等也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而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导致旱涝灾情迅速扩大。
旱灾要防,洪灾要救,其中暴露出来的灾害预警与防治机制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灾害预警,不能只是着眼于当下,应具备长远眼光,立足于防范,早一点准备,尽力做到未雨绸缪,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这是这次旱涝急转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
人类利用自然谋取生存的能力再强,也必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之下才能发展。中国近年来的频繁增多的自然灾害已经向我们发出警告,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已开始遭到大自然的惩戒。尊重自然,尊重规律,自然带给人类的伤害才会小一些。
已经到了警醒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