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中国企业自愿减排排行榜的发布以及中国碳交易试点提上日程,6省市准备启动的消息备受关注。而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4日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全票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成为一大环境新闻亮点。另外,环保部近期对一些上市公司进行了后督查并发出通报,上市公司的社会环境责任如何,引人瞩目。
1 碳交易备受关注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本周,有关碳交易的新闻备受关注。
6月29日,南方都市报报道说,相比去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达1200亿美元,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堪称处于蹒跚学步阶段,不过"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在北京、重庆、上海、天津、湖北和广东六省市启动碳交易试点,目前已提上日程。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表示,下一步,发改委将首先制定自愿减排的交易管理办法,同时规范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活动,要建立中国碳减排的注册登记系统,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
6月26日,中国证券报报道称,中国企业自愿减排2010年度排行榜在北京发布,中国光大银行等成为减排先锋。文章认为,这一榜单汇集了过去一年中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指标(VER)实现碳抵消的企业与机构,梳理了2010年国内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状况。中国企业自愿减排2010年度排行榜创立自愿减排领域真实的披露体系,成为国内外各机构践行自愿减排、履行社会责任的风向标。文章还介绍说,入围本次中国企业自愿减排排行榜的企业或机构必须符合以下3大标准:第一,在中国境内开展经营活动的独立法人;第二,2010年度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指标(VER)方式抵消该企业生产、运营或特定活动产生的排放,从而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的企业;第三,该自愿碳减排指标用于补偿其在中国境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经过充分调研,严格的筛选程序,最终41家企业和机构上榜。文章最后说,随着国家自愿减排市场的不断完善,碳市场各方的积极努力,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自愿减排,通过科学的碳排放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6月27日凤凰网财经在一篇"2015有望形成全国性碳交易平台"的文章说,中国的碳交易由试点走向市场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总体的运营情况显示,实际成交量占挂牌交易量的比例非常小,且交易所之间各自为阵,尚未形成大规模统一化的交易局面。由于中国没有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中国仍处于劣势。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认为,尽快实现国内碳交易市场的统一化有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碳交易活动。
同一天的北京日报称,已有浦发、民生等7家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开始试水碳金融,并开发出8种融资模式。
2 西湖申遗全票通过
本周另一个热点话题就是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圆了杭州人的世纪之梦。6月25日新华网刊载了对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杭州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的专访。他说,杭州全票通过申遗不仅是西湖的骄傲、杭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他还强调,申遗成功后的西湖将坚持"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6项承诺。
6月26日,京华时报发表题为"让申遗成为保护西湖山水新起点"的报道称,杭州西湖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处湖泊类世界文化遗产。文章指出,一个不收门票的世遗景点,势必对此前国内盛行的"申遗经济"模式形成有力冲击。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扭转各地的申遗观,进而给国内申遗热降温,使其回归价值本位。文章认为,一些地方不惜背上财政包袱搞申遗活动,一者是为政绩,一者是为搞地方经济。有的地方申遗成功后,没几年便因开发过度、保护不力而惨遭黄牌警告。通过申遗来更好地保护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这一初衷,实际上已经被严重遮蔽和扭曲。
6月27日人民日报也刊发报道说,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世界遗产中以"文化名湖"为主要价值特征的湖泊遗产空白,是对世界遗产类型的重要补充,对传达东方文化审美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月30日,杭州都市快报称,西湖申遗成功,只是做了半篇文章,如何在文明共享与资源保护间找到平衡,在西湖笑迎天下客的同时,保证可持续发展,将是比申遗更艰难的一道考题。文章提道,为让西湖得到长期、充分的保护,《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列入了今年的立法计划,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今后,杭州将严格按照保护与管理措施,对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区内的环境容量进行合理控制,控制游览接待规模,合理调整和改善区域内的交通,严格控制进入遗产区内运营、行驶的船舶、机动车辆的总量。在遗产区内,绝不允许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排放,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西湖文化景观监测机构今后每天都会进行日常监测,形成监测报告。
3 聚焦上市环保核查
6月24日,经济参考报一篇题为"40家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进'黑名单'"的报道称,首份《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报告》披露,在受评的火电、钢铁、化工、造纸、纺织、食品饮料和建材等7大重污染行业161家上市公司中,仅10家优良列入"红名单",40家不及格列入"黑名单"。报告显示,一个上市公司对其下属企业(子公司、分公司、联营公司或合营公司)的环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些大型国有上市公司表现得更为明显。
这份由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绿色证券政策研究"课题组承担的报告指出,在环境守法、环境管理、环境效果3个指标上,不存在全盘领先的上市公司。这个课题组选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7大重污染行业的161家上市公司及其1454家下属企业,开展了环境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表示,将择机从总体或分行业出台"中国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指数",并争取公布上市公司环保"红名单"和"黑名单",为机构与个人投资者揭示重污染行业的投资风险。
经济参考报在前一天题为"上市公司环保'紧箍咒'越念越紧"的报道中谈到,有关专家表示,根据国家部委职能分工的"三定"方案,环保部门负责向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报送"双高"及环境友好型企业、产品、工艺的综合名录,以及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和环境信息披露的技术标准和程序,而相关领域的行政执法权和处罚权仍由"银证保"三家承担。"这种职能割裂造成信息通报范围较小、稳定性差,奖惩机制不统一,突发事件处理不及时,所以有关部委的协同决策能力仍需加强,权责边界仍需明确,建议建立上市公司环保信息披露部际协调机制"。
6月27日,上海证券报报道,环境保护部推动"绿色证券"的决心和力度在不断加大,酒钢宏兴因尚有6项重要环保问题未按上次环保核查承诺完成整改,故暂停对其上市环保核查。这意味着酒钢宏兴2010年年底抛出的定向增发再融资计划暂时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