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非遗项目也须兴利除弊
2011-06-22 10:38:54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曾志杨 【 】 浏览:938次 评论:0

 

   6月初,浙江绍兴县杨汛桥锡箔加工作坊从业人员血铅超标事件一经曝光,即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绍兴县卫生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已有74人因血铅含量严重超标而住院,其中有72名是儿童。


  以往人们关注的血铅超标事件,大多发生在中小企业,这则报道则揭示了小作坊污染的严重性。一个镇血铅中毒的有74名,而其中绝大多数是儿童。由此看来,小作坊的危害性不可小视。


  首先,非遗项目也须兴利除弊。手工生产锡箔是绍兴县杨汛桥镇的传统工艺,目前已被列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非遗”项目俱在保护或发扬光大之列。如果其生产危及人的身体健康,那么要么须改其工艺以去其弊,要么须暂停生产以去其害。如果一些传统工艺要以人身健康为代价,那么这种工艺不要也罢,没有什么比人的健康安全更重要。


  其次是经济发展也要择优选项。杨汛桥镇毗邻杭州市萧山区,经济较为发达,2010年其工业总产值已达170亿元。有的地方发展经济喜欢“百花齐放”,只要能增加地方经济总量就不管可能带来的其他后果。笔者认为,这种不加选择的“兼收并蓄”并不值得提倡。杨汛桥镇的锡箔生产涉及5个村290多户作坊,直接从业人员达2500余人,这样遍地开花的小作坊带来的污染岂是小事一桩?从业人员众多而防护措施不到位,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安全而结下的恶果。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需要付出环境污染和损害人身健康的代价,那么这样的发展方式就应该淘汰而不是保留,更不是发扬。


  第三是治理小作坊污染要治本。事件发生后,杨汛桥镇政府出台了《关于锡箔加工作坊直接从业人员驱铅治疗和营养干预等政策意见》。从文件的名称来看,其着眼点还是事件的善后工作。笔者认为,这仍然只是治标之策,防治小作坊污染关键还在于治本。小作坊生产多为手工操作,污染物人体接触时间长、浓度高,防护设备少,其产生的危害更大。应该通过制定有力的措施和法规彻底杜绝此类污染再度出现。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