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把握农业生产特征破解污染难题
2011-06-23 14:02:06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金书秦 【 】 浏览:845次 评论:0

 

 随着污染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大,工业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减排的压力将逐步向农业转移。“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进行农村环境整治。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农业污染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治理?


  农业污染来源及特征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化肥的过度使用。根据已有研究的估算,我国化肥使用总量早就居世界第一,化肥施用强度达到400kg/ha,远超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安全上限(225kg/ha)。但是,我国化肥的有效利用率仅在30%~40%,大部分养分流失进入环境,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酸雨等立体污染。二是农药的大量使用。我国在农药用量上也是居世界第一,而农药的利用率只有10%~30%。三是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严重。根据太湖流域的相关研究,畜禽排泄物对水体氮素和磷素非点源污染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28%和44%,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中氮、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四是农膜的大量使用形成了“白色污染”。


  农业污染的排放与工业污染有显著不同。首先,从排放特性来看,工业污染主要为点源式集中排放,而农业污染通常是无序的面源式分散排放。其次,从经济特性来看,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是生产末端所产生的废物,而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多为生产原料(如农药、化肥等),因此工业企业的排放污染造成了负外部性,而农业污染既对社会造成了负的外部性,同时农民的利益也有损失。这两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治理的措施应当不同。要破解农业污染治理难题,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一是我国农业具有高度的自由、分散式经营特点。1982年正式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民获得了自由经营权,农民在选择种植品种、种植投入(农药、化肥等)等方面可以独立决策。同时,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单个家庭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集体意识较弱。如在喷洒杀虫剂时,农民各自为战,害虫可以轻易地迁徙到没有喷药或者毒性已过期的地块,这导致了农药的低效率使用。


  二是我国务农人口年龄老化,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的意愿和能力较弱。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为老人,大量青壮年、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群进城务工。根据笔者2010年对河北、江苏、安徽、湖南、江西、湖北6省200多个农户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调查者平均年龄为50.8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2.4年。这部分人群对于农业新技术的接受和运用能力较弱,环境意识较低,固守所谓“种卫生田”的观念,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农村环保工作基本思路


  我国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实行预防为主、源头减排,通过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首先,在现阶段,我国所有涉农政策都应当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基本前提,农村环保政策也不例外。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收入的1/3,其中种植业收入更少,然而农民却承担着养活13亿多人口的重任。农业活动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它具有很强的公共职能。因此尽管农业生产造成污染,输出负的外部性,但是农业生产本身又输出了正的外部性,在农业环保领域不能教条地使用“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其次,农村环保应当坚定地走预防为主、源头减排的路线。基于农业排放的分散、无序特征,末端治理的成本将十分巨大。况且,化学物品本身就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成本因子,减少化学品的使用也就是在降低成本。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应当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农资利用效率,在生产源头控制化学物品的过度投入,减少无效施用。


  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环保工作有效开展


  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农村环保工作有效开展。


  在宏观层面,重视农业环境政策的整合或一体化。目前我国在农村环境政策领域尚存在一定的困境:已有的环境政策主要针对工业,在农村略显缺失;而农业政策主要注重产量,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因此,一方面急需出台专门针对农村环保的高规格政策;另一方面要适当调整农业政策导向,如增加对有机肥、配方肥的补贴,减少对化肥、农药的补贴。


  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摸清农村污染状况。农村环保面临的一个基础问题就是信息的缺乏,包括农村环境质量信息和污染排放信息。农村面积大、信息分散,依靠科学监测获取信息的成本巨大,应当主要基于农村环保人员的观察、记录以及对相关人群的访问获得。实际上,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在农村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调查体系——农村固定观察体系。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可以在人员、样本、调查方法等各方面与农村固定观察体系有机整合。


  重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强化技术指导职能。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基层农技站“人走、线断、网破”,几乎丧失了农技指导职能。新时期应当重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一方面,在解决现有农技人员编制、待遇等方面加大投入,使已有的推广人员能够专注于本职工作。另一方面,结合新事物,补充新血液,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服务能力。如结合并完善村官制度,有选择地吸引环保、农业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扎根农村服务农业,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各方面待遇。建议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农技推广或乡镇公务员系统,给予正式的编制和各方面待遇。


  集中农村人、地,实现规模经营,以便更好地应用环保技术。实践表明,许多实用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化学品的投入,且可以提高产量,但其主要障碍是分散的经营方式。实现规模经营的途径,一是通过农民合作,将人组织起来;二是在坚持“农地农用”的原则下,通过土地流转将地集中起来。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实行统防统治、节水灌溉、测土配方、土地整理等实用技术将大幅减少农业污染。


  以创新的方式在农村实行《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针对农民的环境教育,一定要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相结合,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需要有所创新。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接触媒体、网络的机会低于其他人群,环境宣传不能停留在舆论、报道、宣教的层次,而要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在内容上,不能仅强调其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应着重让农民认识到,如果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其自身在经济、健康等各方面将遭受损害,进而将环境保护高效内化到其追求经济和健康的意识与行动中去。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