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评论员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进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十年,是环保工作进入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的十年,也是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中国环保精神凝聚升华、发扬光大的十年。
这是转折和变革的十年,环保部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肩负如此崇高的使命,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又承载如此迫切的希望。
要在坚忍中奋进,就必须转变思想、迎接新的挑战;要在环保新道路上探索前行,就需要有共同的信念、追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环保人用行动、心血,凝成了闪光的中国环保精神——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
艰巨使命培育强大精神
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方能培育出强大而独特的精神。
中国环保精神,既是在中国环保事业数十年的奋斗历程中,经过长期培养和熏陶,逐步形成的;又是在艰辛探索、伟大变革的时代,经历一次次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淬炼出来的;它炼就的,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一支站得住、顶得住、靠得住的环保尖兵。
孕育中,形成的是环保精神的内核。内核富于生命力,才能不断丰富、薪火相传;根基深厚,才能枝繁叶茂、光大延绵。
环保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不断发展的环保事业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
不经淬炼,哪能得到真金?不经磨砺,安能见宝剑锋芒?
2005年,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环保系统经历了一次特殊的考验。
在这起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社会反响强烈的环境事件中,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领导、专家、科研人员和基层环保人员,奔赴战斗最前沿,奋战在极寒的松花江上。环保人最终通过了松花江污染事件这场大考,并淬炼出了闪光的中国环保精神。
这三十二个字弥足珍贵,它是环保人优秀品质的凝聚,是工作的动力、行为的准则、努力的方向,也是共同的坚守和推动环保事业成功的保障。
2008年5月,中华大地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汶川大地震。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环保人没有退缩,反应迅速、雷霆行动、不畏艰难、再接再厉。
我们打赢了这场抗震救灾环境应急攻坚战,中国环保精神在灾区闪耀。
从松花江到汶川,从舟曲到玉树,从人为造成的突发事件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挑战,再到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环保人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考验,环保精神也在一次次考验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环保精神成就的,是一支讲政治、顾大局、乐奉献、能战斗的队伍。他们攻坚克难,经受住了一次次考验和洗礼,高质量完成了“十一五”污染减排、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环境质量保障等一系列重要任务,多次成功应对突发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完成维护国家重要活动环境安全的使命。
伟大事业需要崇高精神
伟大的事业催生崇高的精神,同时,伟大的事业又需要崇高的精神作为支撑和动力。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尤其需要弘扬环保精神。这是事业的召唤,是人民的期待,也是职责的要求。
当前,我国处于转折和变革的阶段,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套,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可谓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性实践。环境保护也是一样,在中国这一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环保改革创新之道需要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要积极探索。
党的十六大提出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写进了党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境保护不但不能缺位,而且大有可为。
环保是伟大、光荣而艰巨的事业,神圣而庄严的使命,重大而不容懈怠的责任。转折和变革时期的中国环保事业,呼唤环保精神。
环保问题不仅关乎国家发展,也关乎人民的生存权益和质量。人民的呼声,需要倾听;人民的期待,更要做出强有力的回应。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要的发展,不仅是为了增强综合国力,不仅是为了GDP的攀升,更要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要实现民生福祉,要让人民群众感到健康、安全和幸福。
为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国家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十一五”以来,国家把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针对公众关心的细颗粒物(PM2.5)问题,2012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国内外经验表明,环境破坏起来时间短、速度快、危害大,修复起来时间长、见效慢、代价高,有的甚至不可逆转。所以,虽然我们做出很多努力,但目前的环境质量与公众的期望之间仍有一定距离。
怎样才能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案?怎样才能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这是一道艰难但不容回避的命题。
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为民造福,就是环保精神的核心和真谛,要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强有力的环境执法。
“要打造钢铁一样硬的环境执法队伍。”在环保精神引领下,广大环境执法人员忠于职守,在一个个污染现场,与违法排污者斗智斗勇;舍己为公,在无数个节假日明察暗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执法、监管手段;脚踏实地,帮助群众解决一个个扰民问题。
支撑他们的,就是视责任重于泰山、视使命高于一切的责任感,是对事业、对人民忠诚的精神。环境保护所肩负的责任,需要环保精神。
困境中突破 坚忍中奋进
我们为什么要弘扬环保精神?中国环保事业要秉承怎样的精神内核?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保部门面对一系列重大历史任务:要破解环境容量不足和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要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减排,要防范环境风险、改善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日益提高的要求。
让环保部门感到压力的,不仅是肩头的重任,还有仍在持续增加的环境压力: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的难度持续加大,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
环境保护虽然被列为基本国策,但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和窘境:一些地方没有正确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嘴里喊着要并重、同步,却仍然把经济建设特别是GDP作为硬指标,把环境保护作为软指标。
环保部门自身也面临诸多困难,专业人员匮乏,设备、装备不足,双重管理体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环境管理监督、奖惩、公众参与等机制尚未到位,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偏软等。
这些困难和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但是,我们不能就此遇难而退。
古人云:“事危则志锐,情迫则思深”。任务越重,困难越大,阻力越大,就需要我们拥有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智慧和勇气,有长期奋斗的毅力和耐力。
如果说突如其来的灾难和突发事件,考验着环保人的意志,那么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外来压力中,漫长艰辛的日常工作,则是对环保人坚忍和意志的另一种检验。
环保人,能不能顶住各方压力拒批污染项目?能不能做到拒腐蚀而不沾?能不能在个人得失与国家利益、公众利益间做出正确抉择?
此时,环保精神不仅关乎个人思想灵魂,更直接决定了环保事业之成败。如果没有精神力量作为指引,没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必然会陷入思想迷惘、精神脆弱的境地,又哪能经受得住诱惑,抵御得了不良风气的考验和冲击?
当前,环境保护正在困境中突围,直面重大转折和机遇。面对开创新纪元的历史机遇与严峻挑战,我们要以中国环保精神为指引,不负人民重托,不辱历史使命,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