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徐琦
全国各省区市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近日全部公布。与去年同期相比,在31个省份中,有28个省份的GDP增速降低,降幅最大的上海达到了9.6%。从这一数据来看,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刹车"效应已经显现。
东部:增速为何放缓?
针对今年上半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已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自主"成为上半年经济行动的关键词。无论是经济增速加快,还是减慢,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各地自主选择的结果。
在上半年全国各地区GDP增速排行中,北京以8%排名倒数第一。这被外界评价为北京主动站位的结果。据记者了解,北京市"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目标就是确定为8%,也为全国最低。
GDP增速,一种情况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种情况是"行有余力而不为",为主动调控。北京属于后者。而在中国科学院日前首次发布的GDP质量内涵与排序报告中,北京排行第一。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北京GDP增速倒数第一,是北京主动"减速"、坚决"调转"的结果。这个"调转"换来了GDP质量排行的第一。
北京市统计局局长苏辉表示,正是主动为之的三大调控--控车市、调楼市、首钢退市,吃掉了北京1.8%的增速,也就是北京与全国平均增幅的距离。
浙江省的GDP增长速度较之去年同期也有所回降。对此,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史晋川认为,除了经济增长周期下行之外,转型升级最初的"阵痛"是浙江GDP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资源短缺、银根缩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压力,浙江的部分资本将逐步退出高消耗、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领域,资本的配置模式将进一步向专业化、集约化、高效率转型,这将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
淘汰落后产能,也被认为是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已关停落后产能企业88家,占全年任务的86%;陕西省环保部门共劝退、暂缓、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未按要求开展规划环评的项目7个,涉及投资36.82亿元;北京制造业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持续收缩,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下降75.5%,工业用电同比下降10%,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3.2%。
除上述原因之外,汽车销售政策的调整、房地产的调控对经济增长速度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西部:高增长下的隐忧何在?
从上半年经济发展"成绩单"来看,仅京沪的增速低于9.6%的全国平均增速,而增速在15%以上的有天津、重庆、西藏、贵州、内蒙古5个省市区,除增速最高的天津外,全部集中在西部。
不容忽视的是,西部目前的高速发展仍然主要靠投资拉动,其能耗也长期处于高位。国家发改委7月底针对今年上半年各地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发布"节能晴雨表",确定了各地预警等级,被划为一级预警的8个省区中,就有7个来自中西部。
西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固然代表地区发展不平衡正在改善,但由于大大超出全国平均增速,仍引发各界对其经济运行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担忧。
有专家认为,西部地区增速高过东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与产能,其中有一部分属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目前,我国已经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几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明令禁止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如何做到令行禁止,是当前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调转"势头怎么保持?
如果将人类社会比喻为汽车,经济发展就好比油门,环境保护就好比刹车。当前我国就如一辆高速运行的汽车,长久以来,油门已经几近踩到了底,刹车却快要被人们遗忘。
如今,极大的发展欲望与有限的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环境问题集中暴发,污染事件此起彼伏。在这样的一个历史阶段,把脚步放慢,未尝不是件好事。
然而,增速的暂时放缓仍不能令人放心,经济发展离又好又快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上半年各地GDP的高增长率来看,各省数据比起"十二五"规划提出的7%的增长目标明显高出不少。"两高"行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很大。环境保护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高耗能行业增速呈上升趋势,"三高"行业"逆势"活跃。其中,云南、江西、福建、内蒙古、重庆和青海6个省区市上半年经济增速出现0.7%~2.1%的降幅,但其建材、冶金、化工、有色四大高耗能行业的用电量增长却均在15%以上。
显然,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调控的政策措施需进一步加强完善。
调结构、转方式需要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今年上半年,各地地方投资增速达到28.1%,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严峻。下半年,各地要严把准入门槛,加强环境执法,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实现今年1.5%的减排目标,倒逼发展方式转型。
继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之后,"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控制。根据专家测算,未来5年中国必须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标准煤以内,否则难以实现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各地应该提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以此迫使"两高"企业退出。
淡化GDP指标被认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中央明确要求未来5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但目前情况表明"落实仍是最大难点"。燃烧的是GDP,留下的是污染。各地在追求GDP的同时,必须冷静考虑相关的环境、能源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以"透支"资源、牺牲生态为代价的高速增长,必将威胁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和结构调整任务的完成。同时,还需要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真正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