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自今年10月1日起,陕西省西安市将对各县区蓝天数量进行考核。每月二级以上优良天数与上年同期相比,每减少一天,罚款20万元;每增加一天,奖励20万元。西安市环保局负责对奖惩金进行核定、核算,财政局负责奖惩金的收缴和管理。
对各县区蓝天数量进行考核,体现了西安市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体现了当地出实招、动真格的工作热情,通过考核蓝天数量来保护大气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更容易让群众接受和认可。群众对蓝天的感觉虽然比不上用科学数据评定得准确,但蓝天直观上是能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到底有多少蓝天,市民总会有个大概了解。更何况,有蓝天数量的考核任务在,被考核单位应该会更加重视城市大气环境的治理,从而落实一些具体措施,加大治理扬尘、灰霾等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各种污染因素的力度,以期在考核中达标或者在区县空气质量排名中占据一个好位置。但笔者认为,考核蓝天数量以罚款作为问责的方式,恐怕难以罚出蓝天来。
首先,考核蓝天的罚款无法让官员产生切实痛感。姑且不论20万元一天的罚款是多还是少,就连这个罚款本身也无法让官员产生很大触动。从表面上看,蓝天数量考核的是县区政府,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即使蓝天的数量比以前少了,该罚多少钱,一些政府官员们是不用自掏腰包的,罚款不是由财政兜底,就是可能转嫁到一些排污企业上去。这样的罚款能让官员产生多少痛感?说不定,若是老天帮忙,赶上一些好天气,还能得些奖励。
其次,蓝天数量考核对官员政绩考核的影响有限。以罚款来考核蓝天数量必定会让被考核的县区权衡,到底是真正节能减排,以保证蓝天数量的增加,还是要GDP、要财政收入。对于一个地方的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人民生活福祉来说,当然是蓝天重要。但从目前媒体的报道来看,蓝天数量只是列为全年环保目标任务考评,并没有与政府官员的政绩有太多的直接联系。如果对官员的考核仍是GDP至上,把财政收入放在考核的第一位,两利相权取其重,就不能保证一些地方政府真的会为了保证蓝天数量而放弃那些能耗大、排污多的企业。那么,蓝天数量的考核也许只会沦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鸡肋。
另外,一些地方为了保证蓝天数量还可能采取极端办法。“十一五”末,为完成节能指标,不少地方强行拉闸限电,影响到了群众的生活。与此相类,蓝天数量也不应只以罚款来考核,必须有更为细致的考核办法,以避免一些地方为了蓝天数量而强行要求企业停产或减产。
因此,笔者认为,仅靠罚款是罚不出蓝天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真正落实节能减排指标,就要让企业改进工艺、降低能耗,减少单位产值的排污量。要让地方政府官员真正重视蓝天数量,就必须要有取舍,首当其冲的是不要再单纯地迷恋GDP增长,必须推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给企业的改造升级以时间和空间,为蓝天数量的保持和增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