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发展方向,涉及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重大环境项目的绩效审计、国际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以及对政府环境经济政策进行审计监督。由于我国环境审计起步较晚,在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使得审计人员不能对企业的环境绩效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难以发挥环境绩效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和资金配置功能。
当前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当前环境绩效审计面临如下问题:一是立法滞后,环境绩效计量和评价较难。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未明确审计机构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即使审出被审单位不合规,也难以进行处理。另外,环境绩效概念较宽,既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又包括社会效益,在评价时很难把所有的环境绩效都考虑全面。
二是企业对环境绩效重视不够。环境绩效审计能从宏观层面剖析研究项目在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不经济、低效率问题,定期确认易于发生舞弊、浪费、滥用和管理不当的项目。许多企业对此认识不足,对环境审计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仅停留在保证资金真实性和合规性的阶段上,没有重视环境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工具对企业的积极作用,甚至认为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没有意义。
三是环境会计制约着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环境会计是环境绩效审计的基础,是环境绩效审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和核算体系,缺少对外披露环境信息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许多企业的污染损失、资源价格未列入核算项目。正因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有限,目前环境审计无法从会计报表中直接获取审计证据,制约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强化环境绩效审计的建议
强化环境绩效审计必须跳出传统的审计思维约束,通过法律、政策、技术、管理等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制定环境审计操作指南,完善环境绩效审计依据。尽管我国颁布了一系列资源保护法律,但还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缺乏相应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对环境生态效益难以作出恰当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如环保资金的界限比较模糊,缺少质的具体规定,影响环保资产、负债、成本的核算;环保的效果和成本难于计量,按照目前推算产生的数据很难作为审计评价的依据;有些环保事项为非货币计量,其成果或损失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缺陷。为此,一方面,要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研究适合国情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确立技术推广路线;要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严格环境标准管理制度。既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标准;又要合理制定环境标准实施计划,充分运用环境监测手段,监督检查环境标准的执行。
完善环境会计准则,建立环境报告审验制度。要尽快研究制订环境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设计并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因此,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把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加以确认、计量、披露,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研究并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报告准则,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充分的信息条件。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壮大审计队伍。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因此,环境绩效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针对我国环境审计的现实,必须加强现有审计人员培训的力度,通过培训及时补充新知识,完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大幅度引进相关专业人员,为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人才保障。要及时总结环境审计的经验,规范环境审计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使环境审计工作逐步走向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强化项目管理,突出审计重点。科学的环境审计项目,必须正确选择环境审计对象,进行科学的项目计划管理。一是建立完整的环境审计计划体系,包括环境审计长远规划、年度审计计划、审计人员调配和培训计划。二是创新环境审计方法。应围绕地方人大、政府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活动的绩效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加强审计计划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合理性,分析评估审计风险和监管风险,以确保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在政府所面临的环境生态最严重的问题和最具风险的项目上。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