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孙奇茹 本报记者 耿诺
两年前入住时的小树已初长成,傍晚的春风轻晃着满枝的花,孩子们在楼前的绿地嬉戏,宠物猫狗们开始撒欢儿……这是宋家庄经适房小区里的安详一幕。 早在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被环保部门评估为“不符合居民土壤健康风险评价建议值标准”的地区,经过为期1年的土壤修复工程后,这里成为国内成功实施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的首个案例。 昨日,在第三届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上建设方对这块地的“洗净”首度揭秘。 化工厂变身住宅 宋家庄经济适用房项目位于丰台区宋家庄顺八条8号,曾经是北京化工三厂所在地。 因多年从事化工生产,厂区土壤受到污染。在地块进入招拍挂之前,经中国轻工环境保护所评估的顺八条8号地的部分用地,被认定含有四丁基锡、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和铅、铬等污染物。若长期接触,这些污染物对人体会有刺激作用,可能引起头疼、恶心、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每20米1个取样点,最终检测出6万立方米的污染土方。”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翟立前向记者介绍专家组前期调研的取样过程。 根据不同污染程度,这6万立方米的污染土方主要通过高温焚烧和阻隔填埋两种方式修复。一部分受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严重的土壤,送到水泥窑高温焚烧。焚烧后,有机物污染挥发了,余料还可作为水泥的添加料再次利用。 另一部分受有机物污染不严重的土壤,主要通过阻隔掩埋方式处理。60辆密封卡车开至现场,一车车的污染土壤被拉至房山区“生态岛”危险废料处理中心,进行隔离填埋。填埋坑的四周和底部采取防渗阻隔,随着时间推移,黑色土壤将会自然降解,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原先有那么多污染物,经过这一番清理修复,是不是就真的安全了呢? 这些修复过后,经过环保部门专家的验收通过的修复项目,能够达到与正常土壤一样的标准——“假设有1万居民、每天24小时连续在这块地上居住70年,并且跟底层土壤有接触,也不会出现因场地污染而损害人体健康的案例。” 一年后,修复工程终于完成,一栋栋居民楼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2009年3月,宋家庄经济适用房主体结构施工封顶,于2010年之后逐渐完成入住。 土壤修复能创6千亿元市场 给污染土地用压力泵和药剂“打上一针”,受污染的土壤就能“康复”;在刺鼻的污染源撒上白色药剂,能立竿见影地遮住异味,药剂随后还能自然降解,安全、环保;在受砷污染的土壤区域种上一种“吸毒草”,它们竟能把土里的砷奋力吸进自己体内,将毒素与土壤隔开…… 这些听起来神奇的土壤修复技术,如今在中国都能实现。在论坛上记者了解到,这些技术成果还只是中国环境修复行业蓬勃发展的一角。 2007年,北京建工集团旗下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在2007年完成北京化工三厂土地这一国内首例土壤修复工程之后,这家企业已经完成了数十个场地污染修复咨询、修复工程实施项目。 “这个行业,目前至少有5到6千亿元的市场容量。”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广贺对当下中国场地污染修复行业的市场价值做出了这样的估算。 修复标准尚需“立尺” “一块地,好几把标尺,就是因为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我们有时连一块地是否达到需要修复的污染程度都无法统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郭观林说。标准不统一,缺乏准入和监管资质——针对制约国内环境修复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论坛发言的20多位嘉宾均表达了这一共识。 据介绍,发达国家如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已有了较为成熟的体系,但技术和标准的引进,需要因地制宜,结合中国独特的地质环境和国情。李广贺认为,国内修复行业的健康发展还有赖于政府主导,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