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石油储备应尝试“藏油于民”
本报讯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日前宣布,将在辽宁锦州开建我国第一个地下国家石油储备(SPR)储存设施。这个新建SPR储存设施计划在2015年年底前投入运行。 根据规划,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共分为三期,2020年全部建设完成。第一期储备基地已经建成,包括镇海、舟山、黄岛、大连4处,储备能力为1.03亿桶。第二期储备基地正在建设,包括辽宁锦州、山东青岛、江苏金坛、浙江舟山、广东惠州、新疆独山子、甘肃兰州等地,设计储备能力为1.68亿桶。第三期尚在规划之中,计划储备能力为2.32亿桶。 目前,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只能维持30天左右供给,到2020年,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总容量只有5.03亿桶的水平,“也不过刚刚达到90天这条及格线”。 而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总容量高达9亿桶,美国则超过20亿桶,其可维持时间少则100多天,多则200多天。面对与日美等国的差距,分析人士极为忧虑,认为应增加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总容量。 “我国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就是借鉴西方的做法,旨在应对石油短期供应中断,储备量有限。”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郭海涛如是说。 郭海涛表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只是一项短期政策,一般能够维持90天的国内市场原油需求,有利于维护能源安全,“说到底是维护经济安全。”在他看来,“一个国家不可能大量并且长期储备大量石油,比如5年~10年,既不经济也无必要。”他解释说,一方面,将大量石油储备起来不仅占用土地,还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维护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尽管中东局势紧张,局部地区政治动荡,但总体来说发生大的战争并且导致霍尔木兹海峡这样的交通咽喉阻断,并进一步导致石油供应中断的可能性 “微乎其微”。 目前,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多建在东部沿海港口,储备石油以露天存放为主,储油罐就“裸露”在地面上。而反观美国,战略石油则“藏”在地下700米深的盐洞里,不仅维护成本低廉而且十分安全。 对此,分析人士担忧,一旦发生战争,我国石油储备的安全性难保。 对于这样的忧虑,郭海涛也并不认同,“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选址应重点考虑运输和加工方便、安全性高、成本节约三方面因素。”“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作为经济实力迅速跃升,国防力量不断壮大的大国,在本土再次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不必过分担忧露天储备模式的安全性。”“目前,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主要考虑经济性,储备基地一般要靠近交通运输线以及炼油厂,以降低石油运输成本。”“我国当前战略石油储备的管理方式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国企运营。中石油、中石化、中化等国有企业是主要运营方,原因就在于其储运能力较强,而民企在这方面则实力较弱。”“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只有国企可以运营战略石油储备。为了将有限的资金高效使用,提高储备运营效率和水平,可以尝试‘藏油于民’,通过竞标等方式,将民企纳入进来。”△(郭 尚) |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