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江苏省淮安市2014年环境状况公报
2019-08-06 09:05:50 来源: 作者: 【 】 浏览:127次 评论:0
2014年淮安市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的有关规定,现公布《2014年淮安市环境状况公报》。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周洪兵
                                  2015年6月5日
 
综    述
2014年,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环保优先战略,以创建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为抓手,各项环保工作目标全面完成。饮用水源保护机制健全,重点流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在苏北率先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淮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一、环境质量
(一)水环境
2014年全市主要河流水质总体良好,38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33个,占86.8%;轻度污染断面3个,占7.9%;重度污染断面2个,占5.3%。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与2013年相比,断面水质达标比例无变化。
1.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14年全市废水排放量2.50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0.799亿吨,占32%;生活废水排放量1.707亿吨,占68%。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7.033万吨,其中工业源排放0.876万吨,占12.46%;农业源排放2.044万吨,占29.06%;生活源排放4.077万吨,占57.97%;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0.036万吨,占0.51%。氨氮排放总量0.933万吨,其中工业源排放量0.07万吨,占7.5%;农业源排放0.246万吨,占26.37%;生活源排放0.61万吨,占65.38%;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0.007万吨,占0.75%。
2.集中式饮用水源
城市饮用水以集中式供水为主。全市8个自来水厂(市区4个,县城4个)日供水能力56.5万吨。2014年全市饮用水源地取水总量14280万吨,达标率为100%。各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水质要求,水质状况保持稳定。
3.淮河流域
(1)南水北调东线
全市3个控制断面分别为淮河老子山、入江水道塔集、京杭大运河五叉河口,2014年水质均符合Ⅲ类,达标率为100%。
(2)淮河流域国家考核断面
全市4个国家考核断面分别为淮河老子山、入江水道塔集、京杭大运河五叉河口、苏北灌溉总渠苏嘴,2014年水质均符合Ⅲ类,达标率为100%。
(3)洪泽湖
2014年洪泽湖水质除总磷外,其它各指标均达到Ⅲ类水标准。总磷达Ⅴ类,湖体水质为轻度富营养化状况。与2013年相比,水质有较明显的改善。
(4)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里运河各断面2014年水质均为Ⅲ类,符合水质功能区划要求,总体水质状况良好。与2013年相比,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二)空气环境
1.废气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14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4.729万吨,其中工业源排放4.306万吨,占91.06%;生活源排放0.423万吨,占8.94%。氮氧化物排放总量6.376万吨,其中工业源排放4.466万吨,占70.04%;生活源排放0.07万吨,占1.1%;机动车排放1.84万吨,占28.86%。烟(粉)尘排放总量3.132万吨,其中工业源排放2.75万吨,占87.8%;生活源排放0.224万吨,占7.15%;机动车排放0.158万吨,占5.05%。
2.城市空气
全市共有空气自动监测站9个,其中市区5个站点,四县城各1个。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年共监测365天,AQI指数小于100的天数有222天,优良率达60.8%;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一氧化碳、臭氧、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分别为0.032、0.027、0.105、1.337、0.106、0.068毫克每标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均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2013年相比,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下降了1.1个百分点,但两项超标因子年均值浓度都有所下降,可吸入颗粒物(PM10)下降了7.08%,细颗粒物(PM2.5)下降了13.9%。
涟水、洪泽、盱眙和金湖空气优良率分别为78.3%、76.4%、72.2%和70.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值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细颗粒物年均值均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3.酸雨
全市年降水量为908毫米,pH值在5.57~7.69之间,全市酸雨发生率为0.22%(仅盱眙县发生1次)。
(三)声环境
全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3.9dB(A),处于较好水平,同比上升0.4dB(A)。淮安市区、涟水县、盱眙县、金湖县处于“较好”级别,洪泽县处于“一般”级别。
全市各功能区噪声年均值均达标,总体噪声状况较好,夜间噪声污染程度高于昼间。与2013年相比,除工业企业的夜间噪声污染有所加重外,其它功能区的昼、夜噪声平均值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全市交通噪声均值为64.3 dB(A),处于“好”级别。年平均值同比上升1.4 dB(A),交通噪声污染程度有所加重。其中市区和洪泽县交通噪声年均值上升4个分贝左右。
(四)生物环境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在“良好”水平。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为较丰富。河流总体污染状况介于清洁与轻污染之间,生物多样性表现为一般至较丰富之间。洪泽湖水质受到轻度污染,生物多样性表现为较丰富至丰富之间,监测到浮游植物109种,密度均值为1.36×106个/升,浮游动物37种,密度均值为4758个/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9,为轻度富营养,洪泽湖水产品生物残毒的监测结果低于标准限值;白马湖共监测到浮游植物120种,密度均值为1.84×106个/升。市区空气微生物中细菌、霉菌含量和植物叶中硫和氟的含量显示市区空气质量处于轻度污染至清洁水平,空气质量较好。
(五)辐射环境
2014年,全市原野、道路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属天然本底水平,整体环境尚未受到放射性污染,电离辐射环境符合国家标准。全市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较好,主要污染源为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移动通讯基站等各种专业通讯设备和高压输变电设施设备。监测结果显示,全市公众照射导出限制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中公众导出限值的要求。
二、污染防治
(一)污染减排
县级以上城市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1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不含乡镇和园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截止2014年底,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49.5万吨。2014年,全市火电机组二氧化硫去除量6.279万吨,氮氧化物去除量1.691万吨。
(二)流域防治
积极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截至2014年底,列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26个项目,已有18个项目通过验收,6个项目在建,2个项目完成前期手续。
积极开展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推进整治,落实长效管理,全市累计投入27699万元,对省下达的13条河流开展整治,总长度40.71公里,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三)大气污染防治
2014年圆满完成南京青奥会、省十八运会、国家公祭日期间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全年PM2.5浓度同比下降13.9%,下降幅度全省排名第二,超额完成省下达PM2.5浓度下降2%的目标。
强力推进工业废气治理。完成了华能淮阴电厂等13家电力行业脱硫脱硝和除尘提标改造,完成480台燃煤小锅炉综合治理,完成100家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扎实抓好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县区首次实行“保证金”制度,市直8个挂钩督查部门与县区实行同奖同罚;加强扬尘污染治理,对城市建成区范围施工扬尘、烟粉尘、道路积尘开展综合治理。
实行空气环境质量排名通报,推进大气治理。将年度考评情况纳入县区科学跨越发展目标考核。
(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2014年全市共检测机动车166478辆,其中绿标车151513辆,黄标车14965辆。在用机动车检测合格车辆标志核发率达100%,新购置机动车标志核发率达100%。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20565辆,超额完成省定任务。
(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2014年全市产生工业固废469.6万吨,工业固废处置率100%。其中危险废物处置率100%,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率100%。
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能力建设取得突破。全市现有11家危险废物处置(利用)持证单位,涉及近30个类别的危险废物,总处置利用能力近10万吨/年。年处置焚烧危险废物能力为5100吨,共计20个类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运行正常。
(六)核与辐射防治
开展辐射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建成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对全市90%以上的放射源实施自动在线监控。建成空气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对全市空气环境辐射瞬时剂量率进行连续监测,并对空气中氡、气溶胶、降水进行连续采样。截止到2014年底,辖区内持证单位数量为179家,其中省发证20家、市发证159家;辖区内放射源数量:Ⅰ类放射源3枚,Ⅱ类放射源30枚,Ⅲ类放射源11枚,Ⅳ类放射源26枚,Ⅴ类放射源49枚,合计119枚。涉源单位检查率100%,射线装置单位检查率100%。
(七)环境统计
全市列入统计的工业源403个、农业源633个、生活源9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30个,建立了市、(区)县二级环境统计数据库,对环境统计形成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全面、规范的归档,对重点污染源进行了统计。
(八)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各县(区)继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7个涉农县区编制了年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全市累计建成沼气池14万只,沼气池普及率达14.2%,建设各类沼气工程344处,总容积4.8万m3。全市共获“三品”认证标志140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379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农产品3个。
三、措施保障
(一)政策法规
深入学习宣传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围绕国家生态市创建,制定标准,加强考核,出台《淮安市2014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及《淮安市2014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考核办法》。
(二)财政环保投入与环保小康指数
2014年度,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政策等取得显著成效。争取国家江河湖泊与治理专项资金(白马湖)22898万元。争取到省级以上环保专项资金达15325.81万元,其中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及脱硫、脱硝项目资金3261.81万元,省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切块)2064万元,全省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补助资金1亿元。
2014年小康社会环境质量工作成效明显,清河、清浦、金湖、洪泽、盱眙5县(区)已通过验收考核。涟水、淮阴、淮安3县(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亦达到小康县标准。
(三)环境监测
2014年市、县(区)两级环境监测机构以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为契机,继续加大能力建设力度。全市所有空气自动监测站均开展PM2.5监测工作,按照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实时监测数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了PM2.5在线源解析项目建设,实现与省环境监测中心数据平台的联网,并开展了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工作。
(四)执法监察
2014年全市环境监察系统共现场监察14153厂次,排污费征收入库6041万元,对102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涉及罚款金额343万元。全市60家废水排放企业及25家废气排放企业与市监控平台联网,其中33家国控污染源企业与省环保厅联网,数据传输有效率82.71%。
市环保局对5家挂牌督办和10家重点环境问题整改企业进行现场督查,4家企业完成摘牌验收,对未按期完成督办事项、未履行监管职责的企业,进行了通报。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出台《淮安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工作程序》、《淮安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处罚行为和处罚案件审理工作。
(五)应急工作
2014年共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10起,其中9起为交通事故、安全生产、农灌翻水等引起的次生性环境污染事件,1起因企业偷排引起。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开展应急监测,向政府提出处置建议,并及时上报省环保厅和市政府应急办。
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应急预案管理工作。2014年完成12家重点企业省级环境应急预案报备工作,完成10家企业市级应急预案、18家新项目应急预案备案工作。
强化应急演练,举办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实战演练,开展环境安全突发事件示范性应急演练;强化应急物资淮安储备基地建设,建成苏北应急物资库;开展环境隐患排查工作,努力消除各类环境隐患,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六)环境科技
有序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河区、金湖县和盱眙县4家开发区获得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命名。
组织全市环境保护类职称申报工作,全年申报中级工程师职称16人,其中初定中级2人,通过评审14人;申报初级11人,其中初定初级3人,通过评审8人。
2014年全市32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26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报告编制工作并实施了中高费方案,23家通过验收。
(七)环评管理
进一步落实省环保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进规划环评满五年的园区进行跟踪环境影响评价,强化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工作,加快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格环境准入,强化公众参与,规范环评管理,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2014年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1130个,其中报告书类79个,报告表类678个,登记表类373个。验收项目270个。
(八)生态保护
组织落实《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把生态红线作为环境保护线、发展保障线、生态禁止线,实行严格管控,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把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作为生态市建设督查重点工作进行推进。二是与跨越发展相结合,坚持红线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与环境安全相结合,将环保重点区域纳入保护,解决重点问题,维护环境安全。
(九)生态创建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生态市)建设,生态文明考核苏北第二,生态市建设领先苏北。金湖县、清浦区在苏北率先通过国家生态县区考核验收,洪泽县、盱眙县、淮安区、淮阴区先后建成省级生态县区。全市新增4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累计85个),新申报10个国家级生态乡镇,新增5个省级生态乡镇和29个省级生态村,新创108个市级以上生态村(累计1474个)。   
(十)信息化建设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淮安市生态监控系统项目”已通过中期评审;环保部专网、省厅“1831”专网及市电子政务平台内外网维护良好,保障省厅、市政府公文网络、各类污染源数据网络、监测数据网络、视频会议网络传输畅通;积极收集市内主流网络媒体舆情,分析环境舆情动态,及时报送相关信息,全年共发布各单位业务信息、政务信息、工作动态、公示公告及各类环保新闻共计1370余篇。
(十一)宣传教育
以 “美丽淮安 共建共享”为主题,以提高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为目标,紧扣创建国家生态市、创模复核两条主线,大力实施生态环保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了较好的共建共享氛围。共刊播出各类新闻稿件600多篇(条)、环保生态公益广告10余次,在省级以上媒体全年报道环保亮点工作20余篇;组织开展了洪泽湖放鱼公益活动、“生态淮安 美丽家园”主体摄影竞赛活动、“六·五”世界环境日30项系列宣传活动、生态环保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活动、5.22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绿色家庭”现场推进活动、“绿色机关”建设现场推进活动、“爱家园 随手拍”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社会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Tags: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