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刚过,京津冀部分地区雾霾天气卷土重来,于是催生出一个新话题。PM2.5升高,究竟是谁的错?
春节PM2.5升高,怪民俗吗?
民俗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老百姓过年放烟花爆竹一方面喜庆,一方面“驱邪”,早已形成了传统的习惯,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是值得尊重的。
然而,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危害也不小,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环境压力大的城市里,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空气和噪声污染成为节日里的“环境问题”。
民俗与环保的矛盾早已存在,只不过在今年春节期间显得尤为突出。大量燃放烟花爆竹,短时间内就会引起PM2.5浓度上升十倍以上,甚至数十倍。面对雾霾,春节是否该继续燃放烟花?民俗与环保的矛盾再次爆发。
如何在民俗和环保之间,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毕竟,无论是民俗文化活动本身,还是参与民俗行为的人,都要与时俱进,社会才能有发展、才能不断进步。
频频出现雾霾天,怪政府吗?
一直以来,政府承担着大量的社会管理职责,在出现矛盾和问题时,公众往往将责任归咎于政府。在燃放烟花爆竹的问题上,也同样如此。
有人认为,政府应该撤销烟花爆竹销售网店;有人寄希望于政府一纸禁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共有200多个城市制定“禁放”法规,但在十几年的实施过程中,始终与争议相伴。起初几年,是一些群众不顾禁令,寻找年味儿的试探性放;随后几年,群众自发的燃放让一些城市陷入法不责众的尴尬;最终,“全部放开”或“禁改限”在诸多城市上演。
由“禁改限”,代表着行政乃至政治文明的进步,既尊重公民权利,又对传统社会风俗保持了敬意。在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问题上,如果重回禁令管制的老路,尚需各方重新协商,妥善取舍。
近日,新浪微博发起的“持续雾霾是否该禁放鞭炮”话题引发500多万条讨论。投票中,近七成网友将“支持”投给了“应该禁放,燃放烟花爆竹会加重污染、增加安全事故”,三成多网友认为“不应禁放,不放鞭炮,就没了年味儿”。
如何保护这三成人的权利,考验着政府的行政管理艺术,而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处理现代社会的各种矛盾,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它不仅有利于公众在年味儿和环保之间找到平衡,还能帮助政府找到治霾的良方。
雾霾阴魂不散,怪公众吗?
城市中雾霾不散,被人诟病的气象条件充其量只是“帮凶”,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人为排放才是“主谋”。而春节期间,工厂停产、大部分人休假、机动车行驶锐减,PM2.5在集中烟花爆竹燃放之后急剧升高,公众肆意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难逃干系。
“人工霾”背后暴露出国民缺少自省和自律的事实。空气污染谁也跑不掉,所有人都恨这霾,但所有人都应扪心自问一下,我和这霾有什么关系?我参与制造了没有?尤其是在燃放烟花爆竹问题上,外在禁令可以没有,内心的考量则不应该没有。
环境是个大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作为个体,我们无法凭一己之力从宏观上改变什么,但可以在微观上扬弃不文明的生活方式。过年时少放一挂鞭炮是一方面,低碳出行、注重公共环境卫生等,都是为保护环境增添“绿色能量”。
治理雾霾,任重道远。短时间内要求公众完全摒弃民俗,不再燃放烟花爆竹不切实际;要求政府重新使用“一刀切”的行政管理手段,简单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也有难度,而完全放松管理也不现实。
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毕竟只是特定时期出现的特殊问题,实际上,中国“治霾”之路该如何走,才是我们所应关心的真问题、大问题。我们呼唤管理部门拿出决心和智慧,让政府成为治霾的一支主力军;我们呼唤企业真正负起责任,切切实实减少排放;我们呼唤公众积极参与,成为一支治霾生力军。当三股力量形成合力,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治霾之路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