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愿望与可能谁先谁后?
2012-02-10 09:48:36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1062次 评论:0

岳跃国


  2月6日,北京市政府对外公布了今年为群众拟办的35件重要实事。其中,监测治理PM2.5位列首位,成了2012年“1号”实事。


  去年11月以来,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多个城市频现灰霾天气,让PM2.5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词汇迅速变得家喻户晓,成为热议话题。一些地方措手不及,有些环保部门应对不得要领,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民群众遭受污染之害,而监测数据自说自话。


  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回应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周生贤部长在2012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避免出现监测数据和群众感受“两张皮”。


  其实,不止是PM2.5,在其他一些敏感话题上,也存在类似问题。一边要考虑群众改善环境质量的强烈愿望,一边要考虑实现愿望的现实性与可能性,环保部门回应不力,主要是担心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


  处理好愿望与可能的关系,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回应群众的迫切愿望,善于说明困难,勇于说清真相,引导全社会共同努力


  监测数据与群众感受“两张皮”,是环保部门错了吗?显然不是。“十一五”以来,两项主要污染物超额完成规划任务,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各级环保部门改善环境质量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同时,环保部门发布的监测数据,也都是严格依据相应标准测算出来的。


  监测数据与群众感受“两张皮”,是群众感受错了吗?显然也不是。环境质量如何,群众直观感受最有说服力,也最有发言权。生活水平改善了,环境意识提高了,对环境有新期待理应发声,有新诉求理应表达,有新要求理应得到回应。


  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赶不上群众愿望提升的速度,这给政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当愿望与现实可能出现矛盾时,政府应该如何回应?


  要耐心解释,把困难说清楚。即使一些愿望暂时无法实现,也要告诉群众差距有多大、困难在哪里、症结是什么,是体制上的还是标准上的,是技术上的还是装备上的,是资金上的还是人员上的,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还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解决的。相反,如果该发声不发声,该回应不回应,群众不仅不满意、不理解,而且会滋生猜疑,产生信任危机。本来问题并不出在环保部门,结果环保部门却成了众矢之的。


  要贴心体会,把真相说清楚。谣言止于公开,恐慌止于知情。即使一些愿望暂时无法实现,也要告诉群众真相是什么、指标有多高、问题有多重、影响有多大,要告诉群众如何防范风险、如何化解影响。相反,如果一遇到敏感问题,总想捂着、盖着、拖着,消极回避,结果捂也捂不住、盖也盖不了、拖也拖不过去,本来不严重的问题,也会引起较大的社会恐慌。


  要细心引导,努力说清楚。要告诉群众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哪、方向何在,要说清楚已经做了哪些努力、还需完善什么环节。这样,群众就会觉得政府的愿望和自己的愿望是一致的,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抱怨;多了一份参与,少了一分猜疑。政府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改善环境质量不再仅是政府的事情,而成为了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相反,如果只知埋头苦干,群众情绪不加以疏导,群众智慧难以聚集,群众力量无处施展,工作就会陷入被动。


  处理好愿望与可能的关系,要保护好群众积极性,把群众愿望作为促进工作的源动力,作为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明晰。可以预见,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群众对环保的关注会越来越密,期望会越来越高,愿望与可能的矛盾还将长期存在。各地要在认真回应群众愿望的同时,积极保护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工作动力靠愿望提供,工作重点依愿望确定,工作成效用愿望检验。


  把群众愿望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环境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解决好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一直是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敢于从群众期待中发现工作的薄弱点,勤于从群众呼声中把握工作的关键点,善于从群众诉求中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始终把群众愿望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群众愿望作为促进工作的源动力。新时期的环保工作指标更多、领域更广、任务更重,需要更多主体的参与、更强动力的支撑。参与靠谁?动力何来?环保部门自弹自唱肯定不行。各级环保部门要密切关注群众愿望,呼声高的问题重点解决,影响大的问题加快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都重点围绕群众愿望进行。


  把群众愿望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做好环保工作,要始终坚持环保为民、环保利民、环保惠民。检验环保工作成效,不能单靠监测,不能仅看数据,还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还要看群众关心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群众利益有没有得到维护,切实把群众愿望作为检验和考核工作的重要标准。


  可见,群众有愿望,是好事不是坏事,是动力不是阻力。还是以近来的灰霾天气为例,如果能够事前发布信息、详解防护措施,事中省市主要领导道歉,事后及时总结、动员公众参与,频发的灰霾天气或许能成为改善环境质量的契机。


  因此,各级政府不用担心群众提要求,不能害怕群众有愿望,不应回避群众表达诉求,要保护好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建设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沟通平台,维系好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信息公开——愿望提升——愿望实现之间的良性循环。


  处理好愿望与可能的关系,不能急于求成,要分清轻重缓急,深刻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有愿望就一定能在短期内实现吗?很显然,不仅我国做不到,就连很多发达国家也做不到。一方面改善环境质量的愿望是一个动态提升的过程,另一方面实现愿望需要经济基础作支撑、社会基础作保障。处理好愿望与可能的关系,必须深刻理解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要积极把握群众愿望的阶段性特征,有主次地解决问题。发展阶段不同,群众愿望也不同。现阶段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5000美元,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特别是在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的当下,群众对维护自身健康的期望非常高。灰霾天气、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污染等越来越成为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群众在这方面的诉求必须认真回应。


  要考虑环境形势的阶段性特征,分步骤地解决问题。现阶段我国的环境形势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发达国家二三百年内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呈现出明显的压缩性、结构性、复合性特点。以大气颗粒物污染为例,发达国家通常经历了从治理TSP到PM10、再到PM2.5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数十年时间。而我国在TSP和PM10污染依然较重的情况下,治理PM2.5的困难可想而知,这需要一个过程。


  要考虑环境标准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现行的一些环境标准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当时发展阶段的现实性与可能性,而较少基于群众的切实感受与愿望。随着环境空气污染由煤烟型向复合型转变,监测数据与群众感受“两张皮”在所难免。此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则更多地考虑了群众的愿望,先后两次公开征求意见,最后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及限值,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综上所述,从逻辑上讲,总是先有愿望,再有可能。然而,从现实来看,愿望与可能不分先后、相互作用。经历了此次由灰霾天气引发的愿望与可能的争论之后,各级政府要积极提升回应群众愿望的能力和水平,不能因为实现难度大就回避,当然也不能忽视现实可能。北京市把监测治理PM2.5列为“1号”实事,带了一个好头。

Tags:愿望 可能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