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殇”不再 “伤”正愈 ——从彭辉的《矿伤》看云南麻栗坡矿产资源整合之艰
2011-11-25 10:17:13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崔熙琳 【 】 浏览:1446次 评论:0
麻栗坡曾经很有名,是因为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和当年那场令国人刻骨铭心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几年,麻栗坡再次出名了,是因为其开创了全国闻名的“麻栗坡模式”,并成为全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先进典型。
  寒风乍起心尤暖,百花凋敝惟秋菊。今年11月初,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工商总局、安全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煤矿安监局12个部门在京联合召开了全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暨矿业权实地核查总结表扬电视电话会议,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温河钨矿获评“首批全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先进矿山”。该矿山是从全国近6万个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矿山中遴选产生的“首批(45个)全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先进矿山”之一。而“麻栗坡模式”的开创者——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委书记彭辉自然也在受表彰之列,他还代表地方党委、政府作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典型发言。与此同时,与彭辉一起名动业界的,还有他所著的《矿伤》。此时,距离《矿伤》的出版,不过几个月时间。
  初见彭辉的人说,彭辉怎么看都不像是“官”,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更多的是儒雅,文人气息很重,虽然他也结集出版了一些诗歌和散文,但这些都不是他的“正业”。事实上,雷厉风行、果敢决绝的他正是麻栗坡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核心人物,是这场“战争”的决策者和推行者。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或者说起码不可能取得麻栗坡矿产资源整合如此大的成果。
  同样,虽然已经成书,虽有散文一般的行笔,但在记者看来,《矿伤》不算是文学作品。确切地说,这是一部纸质的“纪录片”,细细素描,娓娓道来。它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一个钨矿大县近10年来矿业发展的曲折道路,特别是自2006年开始步履艰难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艰辛历程;记录了那一场不见硝烟却比战争更令人惊心动魄、更为难打的利益之战——国家利益与个人私利之间的抗衡。
  作为一名报道矿业的记者,对于“麻栗坡模式”,记者十分熟捻。然而,对于其来龙去脉,记者的兴趣更为浓厚,因为,在灼灼耀眼的成绩背后,必定有着不可想象的艰辛,非三言两语就可以轻描淡写地呈现。但当把这本书接在手中时,作者“官场人士”的身份先入为主地给记者以错觉,《矿伤》莫不是又是一本官员“自我感动”、“塑造脸谱”的鼓吹之作?“庆功酒摆上桌,辛酸泪流下来,过往艰阻皆成为正果修成前的必经劫数,被赋予光环,供人观瞻。”而若单纯是总结经验、标榜功绩的“汇报”,多是寡淡无味,令人索然。
  但初读序言之后,误解的云团便被击散了。“如果失败了,你只会被总结教训,在现代传媒的条件下,你还会被‘人肉’。这个时候,你连狗熊都不是,像是一堆垃圾。有人会说‘我早说过不能这样搞’之类的事后诸葛亮的话,会有很多人‘跟风’鄙视你,谴责你,好像连踩你都嫌脏了脚。当事情做成了,成了先进、典型,过去的种种一下子就高大、完美起来,一些小的差错也成为文学式的冲突、悬念效果。”作为麻栗坡矿产资源整合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彭辉在这场改革中亲自持戟上阵,他的这种理性冷静,这种洞察世事,毫无做作之息。这段话显然已超脱常见的报告式“官腔”,率性中肯,还有一些决绝的勇敢。
  麻栗坡是历史上的“名地”,也曾经被当地居民视为“穷地”,但现在,则是发财致富的“宝地”,却也由此被破坏成了“伤痛之地”。这个钨矿产量占云南省钨矿业一半以上的县份,先是因为没有条件进行大规模的钨矿开发而经年贫穷;等到可以开发的时候,几乎汇集了所有矿业开发乱像的特点:社会治安、生态环境遭破坏,矿老板的暴富与老百姓的贫穷有如天壤之别。一个矿业大县,竟然依然是国家级贫困县。老百姓说:“麻栗坡的钨矿资源开采,损了国家,肥了老板;破坏了环境,留下了隐患;损害了干群关系,败坏了干部风气。”
  《矿伤》是真实的,赤裸裸的真实,毫不遮掩。书中将麻栗坡在整合前的乱像一一呈列,触目惊心,看得人绞痛不已,为资源的严重浪费,为民生观念的荡然无存。
  彭辉将当时的状况总结为“三乱四难”:
  “三乱”:
  ——生产秩序乱。大小矿洞1000多口、选厂200多个,企业没有环保、土地等审批手续和设施,开采混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治安形势乱。成千上万的“淘金者”引发的刑事治安案件、突发事件让管理部门疲于奔命。
  ——群众思想乱。没有兼顾群众利益,群众私采盗采,土地撂荒,偷盗矿山资产,暴力对抗矿山整治。基层组织人心涣散,部分公职人员也私下非法参与挖矿。
  “四难”:
  ——安全监管难。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每年都发生多起矿难,死亡十几个人。
  ——税收征管难。一些矿主想方设法逃税,钨矿税收还不够矿山整治费用。
  ——企业发展难。企业规模小,生产水平低,回收率低。
  ——政府依法行政难。矿山难管,企业难管,群众也不听管,管理部门多,谁都可以管,但谁都管不好。
  毋庸置疑,对于这样一场与多方利益博弈的矿业资源整合,书中的记录是真实的,但正因为过于真实,情节比电视剧或者小说更为精彩,更令人揪心。矿山上的大小企业主、形色各异的新闻记者、涉及利益的村民、上级领导、各种专家、律师、“维权者”,甚至一些高干子弟,都一一粉墨登场,喧嚣扰攘的一桩桩、一件件“棘手之事”汹涌而来,令人难以招架。一个几度迫于无奈欲要辞官的县委书记,一段实打实的艰难回顾。这场整合,胜得不易,更胜在坚持。
  2006年底,麻栗坡县里成立领导小组,制订了整合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思路,通过赎买、整治等手段,引进专业、环保的外来资本,将分散的矿权回收到了县政府的手里,进行有序、科学的开发。这与中央进行矿产资源改革的精神几乎完全一致。
  然而,在整合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少人给政府“出难题、设障碍、设圈套”,但县委、县政府“软硬不吃”,敢于向非法采矿者、说情者、威逼利诱者说“不”,顶着各种风险和阻力,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步履维艰。
  第一个敢于做出决策的人无疑需要决绝的勇气 但更为艰难、令人唏嘘不已的,则是过程中的执行,这需要群体的力量。一如彭辉所说,“干过资源整合工作的都是吃辛苦饭的人。麻栗坡的钨矿资源整合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我只是主要的策划者和推动者。思路和方案都在我的头脑中、电脑中,有什么大的压力我会去顶着。但是,这项大的系统工程,是一群人完成的,不是哪一个人就干得了的。”有这样勇于坚持、追求真理的一群人的支持,彭辉无疑是幸运的。
  过程艰辛无须细数,遇到的困难更是不胜枚举。这一切,书中都已披露无遗,无须赘言。可以肯定是,整合成效显著,正如彭辉在表彰大会上所总结的:
  一是推进了廉洁政府、阳光政府建设。在整合中主体的确定过程中,有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公证处公证,电视台直播,群众代表监督,评审人员随机抽取,使暗箱操作插不上手。二是有效规范了钨矿开发秩序,实现了矿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整合企业对资源统一规划、综合利用,产业链延长;新建了规范的尾矿库。三是实现了矿区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整合后矿区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下降了70%;突发事件基本没有发生。四是群众得到实惠。采取矿区有偿管护、入股并优先分红等方式兼顾群众利益。县里将5100万元的国有股权收益全部用于改善矿区的民生和支持矿区发展。
  当然,这些总结也存有一些汇报的风格,与书中的行文风格相异,但这并不虚妄。因为,他们都是从真实的体验中总结而来,不管以何种方式呈现,都值得称道,值得效仿——:
  “必须坚持贯彻国家政策与考虑地方、矿区的实际相结合,才能确保整合取得成功;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履行政府职责,并协同各部门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整合的目标;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用赎买的方式推进,才能减少负面因素,确保整合顺利推进;必须兼顾好群众利益,做好群众工作,动员方方面面支持整合,才能牢牢掌握整合的主动权。”这些,是智慧、汗水、泪水汇集之后的结晶。
  彭辉曾担心整合会“夭折”,将书名起为《矿殇》,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情怀。如今,《矿殇》变为《矿伤》,实为可喜。但剧终路未终,虽已“起死回生”,但伤痛痊愈仍需时日,更需良医、良方继续调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麻栗坡的钨矿开发与整合,还需要继续抓好关爱群众利益和依法整治矿山这两手,关心、支持、监督整合企业,才能进一步巩固整合成果,实现矿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无论如何,我们庆幸“伤”未演变成“殇”,庆幸这座小城正在带领更多地区修复曾被重创累累的故土。我们更期待着,这场改革的有益经验能如“云南白药”一样,令无数类似的伤痛痊愈。□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