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水将不水,民何以生?
2011-10-24 10:36:12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林西 【 】 浏览:899次 评论:0
近日,各大媒体将关注水污染的视角从“地上”转到了“地下”。关于“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报道充斥网络,并成为热点。普通百姓读之,或将再添几许生存的忧虑;业内人士闻之,则继续摇头,看似语气平淡,实则满是沉重:“这只能算是‘旧闻’了,关于地下水污染的调查一直在进行中,只不过是没有公开通报而已。根除水污染问题非一日之功,需要有实质性的治理措施和政策规划。这个,关键还在于地方政府。”
  油污泄漏以及重金属矿物残渣被倒入河流等造成的地上水污染以及“血铅”事件等被诟病已久,“只污染、不治理”的地方发展模式也一直是被民众口诛笔伐的对象。然而,地方政府不仅没有吸取教训,反而令水资源的污染更加严重。“牵一发而动全身”,长此以往,地下水在劫难逃也就不足为奇了。地下水污染的问题虽然相对较为隐蔽,但其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国家对之也是倍加重视,毕竟这是关乎全民健康乃至生存的根本大事。否则,中国地质调查局不可能在2006年就启动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但“调查结果由于比较敏感,不会对外公开”。确实如此,关于这一问题,业内知情人士大都是秘而不宣。记者曾询问过多位业内专家,得到的答复是:“不能公开,一旦公开,就乱了。”
  “根据我们以往的工作程序来看,该报告通过验收后,会递交到国土资源部,不会向社会公开。但国土资源部会通过公文的形式,将各省市的污染状况送到各省市。”在记者看来,尽管有关部门会及时把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污染情况通报给各省市,但治理的关键还在于后者。水是生命之源。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则人类只能成为重工业GDP发展下的标本。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产品,对其的管理应当纳入政府资源建设和管理的范畴,将水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为地方GDP发展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在水污染的应对上,还是日常水资源的维护上,都应遏制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病。不还公众以生态权,则水污染悲剧难止。
  无独有偶。不仅仅是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的全国农田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就发现,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已经不容乐观。水源出了问题,粮食安全不能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自然面临着“累卵之危”。当然,这方面的相关调查评价结果也会发送至个省市,但同样不能完全公开。因为事关“社会发展之稳定大局”。然而,纵然有稳固大局之考虑,在民众的生命安全面前,地方政府所做的,除了尊重民众的知情权之外,更应该谋划长远,为其生命负责,为地方的长远发展负责。
  此外,报道提到的另一个“危机”——地下水超采问题,更是令人倍感忧虑。“华北平原75%以上的用水需求靠地下水支撑,华北平原当下最大的问题不是地下水的污染问题,而是其超采导致的地下水危机问题。”而一些所谓的“专家”将解决之道寄希望于南水北调工程,实际上,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止痛之举。如果不停止这种“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短视做法,拆东墙补西墙的后果,只能是楼倒墙塌,鸡飞蛋打。正如专家所言,南水北调可以保障地下水水位不再下降,但要想缓解地下水危机,应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如挖掘水资源潜力,提倡节约用水,发展节水经济,加强水资源管理,但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节水。
  透视新闻,我们看到了对地方政府为GDP不顾一切的悲哀,看到了对生态和生命得不到尊重的愤慨,看到对今后国之发展的深重忧虑。若水之不存,人又何以生?农村与城市纷纷出现水危机,而且由“有水皆污”到“无水可污”。“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屈原亘古流传的浪漫情怀,如今似乎只能成为穿越千年的历史慨叹。就在地上水污染几乎成为地方基层“夺命发展”的常见图景时,地下水污染再现,这不禁让人感叹: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夺命发展”思路之下,何处可以安放我们没被污染的家园?□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