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
国人一向羡慕甚至嫉妒欧洲的环境,相信大家乍一听欧洲空气质量被指责,心中一定掠过那么一丝窃喜:原来欧洲的空气也不咋地,尤其是在我国不少城市遭遇雾霾之际。
但如果你稍微深究一点,难免会有种莫可名状的失望。欧洲被指责的指标是竟是二氧化氮,而非我国公众耳熟能详的PM2.5。为何欧洲人对PM2.5如此冷落?
并非欧洲人冷落PM2.5,这缘于欧洲人依法行事的习惯。欧洲现行空气标准并未对PM2.5作出限制性规定,而是目标性规定,为25微克/立方米。对PM2.5的第一阶段限制要从2015年开始,限值为25;第二阶段从2020年开始,限值为20。估计那时,若PM2.5超标,欧洲人绝不会如现在这般安静。
也并非欧洲人对PM2.5格外宽容,而是其PM值并不够过分。欧盟现行空气质量指令对PM10已有强制性规定,实施始于3年前,年均值不得超过40微克/立方米。现在欧盟各国的PM10并不超标,且其未做限制性规定的PM2.5,水平也已经接近其2020年拟实现的目标值20,怨言从何而来?然而一旦超标,欧洲人的忍耐力比国人可要差远了。今年3月,伦敦遭遇了PM2.5值高达40的糟糕天气。尽管这一数值只是北京的零头,但相较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健康标准值10和欧盟标准值25而言,已绝非英国人可以忍受的范畴,他们将其称作“严重的空气污染”。
如果你再仔细研究一下欧盟标准,相信你一定会觉得欧洲人“矫情”,甚至会有种哭笑不得的酸楚。备受职责的二氧化氮,如果按照我国标准,欧盟成员国全部达标。为何国际社会对欧洲如此苛刻,而对我国如此宽容?
在欧盟的现行标准中,二氧化氮限值为40微克/立方米,而我国现行标准限值为80。若按我国标准,那些被推上风口浪尖、不得不向欧盟委员会申请宽限的欧盟成员国,还有因此被告上最高法院、即将面对欧盟法院最终裁决的英国,都可以释然了,因为他们都没有超标。而德国更可以心安理得地抱怨“欧盟标准过高”了。
并非欧洲人苛刻,而是欧洲现在应该做到,欧洲也有能力做到。欧盟委员会这么想,欧洲公众这么想,国际社会也这么想。就像一个有能力考90分的学生,老师绝不会用60分来要求他,他自己也绝不会因为得了70分而沾沾自喜,相反会是羞愧。所以,尽管欧洲的空气质量已好于许多国家,但发展阶段决定定位,它必须做得更好,它有理由、有义务、也有能力做得更好。
并非国人宽容,而是认知让大家理智。我国目前才刚刚开始治理PM2.5,而对PM10的治理其实还远未完成。而我国现在所处的这个阶段,欧洲在几十年前也未曾幸免。也正因此,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肯定多于指责,鼓励多于批评。但是,对我们自己而言,如果一味宽容下去,那我们的宽容将永难得到自己和后人的宽恕。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换取理解,但不能成为破罐子破摔的借口,更不能成为自欺欺人的理由。欧洲已经用自身血的教训给了我们警示,如果我们不能从教训中获取经验,那我们的宽容就将成为永远不可原谅的错误。
而如果你还有更大的耐心,不妨翻阅一下欧洲的空气质量指令,相信会有更加复杂的情绪。44页的文本,33条序言,六章35条正文,17个附录,评价、标准、监测、管理、改善计划、信息及报告制度、技术等尽在其中。一本指令,就是一本手册,全面的细则和极强的操作性,让人不只是惊讶,更多的是震撼。而更加震撼的是,其中明确指出要在5年后视情审查并修订。反观我国有关立法及标准制定过程的纠结和迟缓,差距不言而喻,令人汗颜。
五味杂陈的心绪,除了感慨,更多的是反思。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学生即使今天只有能力考到60分,但也不能放弃对100分的渴望,关键在于,付出的努力有多大,洒下的汗水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