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曹俊 综合报道
亚太地区: 资源消费总量超全球一半
要在21世纪实现持续繁荣,亚太地区各国家和社区必须开展一场新的“绿色”工业革命,以促进资源效率大幅增长。具体来说,建筑用料、矿产、燃料等各类“材料”的人均消费量必须减少约80%。
这是近日发布的报告《亚太资源效率——经济与展望》给出的建议。
20年间世界发生巨大变化,在亚太区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份报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等伙伴机构共同编写。
报告称,亚太地区近几十年来的强劲增长一方面使5亿人摆脱了贫困,增加了财富和人均收入,但另一方面,代价也显而易见,“为当前和未来带来了高额的环境成本,从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多样性丧失,到生态系统恶化、资源加速枯竭,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报告指出,仅2005年,亚太地区生物质、化石燃料、金属和工业及建筑用料等材料的消费总量高达320亿吨。除非GDP增长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脱钩”,否则到2050年亚太地区的资源消费或将达到800亿吨。
联合国副秘书长、UNEP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说:“20年间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在亚太区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亚太地区现在的资源消费已经超过全球消费总量的一半,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和近30%的GDP来自这一区域。
这些机遇,不应视为可持续发展备选方案,而应看作实现途径
报告强调,亚太地区同时面临着巨大机遇,有望大幅提高资源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催生新型清洁技术产业、减少甚至逆转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
放眼亚太区域之外,整体经济的资源使用效率已有相当大的提高。报告指出,上世纪90年代,亚太地区的资源效率提升遭遇瓶颈,“此后资源效率开始降低,到2005年每创造1美元GDP需要消耗3.1千克材料。”然而,“1970年~2005年,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效率已从每创造1美元GDP消耗约2.2千克提高到1.1千克。”
“面临严峻挑战之余,亚太地区也存在着向低碳、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型的诸多机遇。这些机遇,不应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备选方案,而应看作实现途径。”施泰纳说:“报告为亚太区域的发展指出了一条路线,既能保持发展势头,又能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森林领域的投资和变革。这些变革在亚太区域以至全球都已出现。”
在未来几十年内,亚太地区可能是全球资源使用带来环境影响的重点区域。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能力在速度和规模上的大幅增长,将为技术创新带来巨大机遇。
报告指出,日本、韩国等资源受约束的国家已经开始出现资源消耗和经济增长的“脱钩”。报告呼吁亚太区域以明智的政策措施为依托,共同努力实现效率的提升。这些政策措施包括财务政策,如生态税收和预算改革等。
世界形势:
经济与资源脱钩势在必行
到2050年,人类每年吞噬的矿物、矿石、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估计为1400亿吨——是目前人类消耗量的3倍——除非经济增长速度与自然资源消耗速度“脱钩”。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一份报告中发出的警告。
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的人均资源消耗量在2000年为8吨~10吨,大约是1900年的两倍。2000年,工业化国家(其人口占世界人口1/5)的平均消耗量大致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是最贫穷国家的4~5倍。
发达国家公民平均人均消耗16吨(消耗最多的达40吨或更多)矿物、矿石、化石燃料和生物质这4种主要资源。相比之下,印度人现在平均每年消耗4吨。
从绝对数字来看,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国家的消耗水平持续走高,尤其中国、印度、巴西等快速崛起的经济体对物质资料需求的增加,资源使用总量增长了8倍,从1900年的60亿吨增加至2000年的490亿吨,目前估计高达590亿吨。
世界上一些便宜、高品质的基本原材料来源,如石油、铜和黄金已经快要耗尽,而其供应又需要消耗更多的化石燃料和淡水。
国际资源专门委员会表示,实现资源生产力(“少消耗多办事”)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这是“脱钩”所依据的理念。然而,这一目标迫切要求对资源利用和经济繁荣之间的联系进行重新思考,至少要冻结富裕国家的人均消耗量,并帮助发展中国家遵循一条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因为经济繁荣凭借的是技术、金融和社会创新方面的大量投资。
“脱钩”正在发生,但报告称“其速度不能满足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需要”。1980年~2002年之间,每1000美元经济产出所需资源从2.1吨减少到1.6吨。
报告强调,降低资源消耗增长速度和环境影响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前提是国家经济改善不以物质增长为标准来衡量。
数字说话
21世纪初,亚太区域超越世界其他区域,成为自然资源消耗最大的区域。
材料——亚太地区的材料消耗从1975年不到全球消费总量的25%增长至2005年的超过53%。30年间,其消耗增长量占全球增长总量近85%。
1990年,亚太地区材料使用效率约为2.4千克/美元GDP,到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3.1。
截至2005年,中国消耗了亚太区域材料总消耗量的60%,印度消耗了20%。这是因为经济生产活动从日本等资源效率极高的国家转移到资源效率偏低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和东南亚诸国。
能源——亚太地区的能源使用量自1970年起开始增长,年增速高达3.9%,而世界其他地方的这一数字仅为1.4%。
亚太地区的一级能源供应量从全球供应量的19%增加到了35%以上。如果一切照旧,到2028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0%。
1970年~2005年,亚太各国的煤炭消耗量增加了逾两倍。
亚太地区的能源强度(即单位GDP的能耗)为1.8万千焦左右,而世界其他区域的这一数字已从1970年的1.8万千焦降至2005年的1.2万千焦。
水资源——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