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王睦冲.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以人类中心主义为视角
2011-04-09 01:24:08 来源: 作者: 【 】 浏览:1614次 评论:0

 

王睦冲 

摘要:如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生态危机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内容、文化意识、生产实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只有从变革传统的自然哲学入手,紧紧抓住自然意识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才是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各种资源环境危机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和根本出路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哲学    自然意识    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危机概述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了人类的主要活动,长期以来人类形成了人是大自然的主宰的观念。开始于18世纪的工业化过程无疑加快了人类对大自然索取和改造的步伐,一些国家的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取得了空前的经济繁荣。然而,正当人类追求经济上的繁荣和现代化生活的同时,温室效应、沙漠化、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森林破坏及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相伴而生。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及生态失衡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开始于20世纪,人类凭借日益强大的科学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破获生态环境,大自然成了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地球则是人类天然的排污场。人类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在创造了空前的物质繁荣和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埋下了自我毁灭的祸种。大自然以她特有的方式狠狠地回击了自大、贪婪的人类,生态环境问题时刻困扰着人类,成了威胁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亦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气使一些城市出现了酸雨现象,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肆意排放使我国部分河流遭到严重污染,导致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面广量大;非法猎捕、砍伐和环境的恶化导致了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可见,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己不容忽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正面临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爆发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人类开始关注给人类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人类环境,进而将生态危机所带来的各种与人类利息息相关的问题称之为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不断演变发展起来的,虽然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自然环境及其要素自身在发生着某种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导致环境状况的恶化,但是从事地学和生态学研究的中外学者一般都认为,环境的大多数变化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所以,面对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开始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环境观进行反思,以求找到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

本文认为要变革人类中心主义形成的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除了开展上述研究之外,还要从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哲学基础入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意识,并使之最终走向社会实践。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牛顿笛卡儿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第一,二元对立的存在论。笛卡儿的实在论哲学认为,世界是由两个互不联系的本原和实体组成的,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它主张主、客二元的分离和对立,认为人独立于自然,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也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否认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等人地关系的重要内容。第二,还原性的认识论。在实在论哲学基础上形成的认识论把世界理解成静态、孤立的。认为事物的整体性质和功能是由各个组成部分所决定的。这些部分和组成要素有主与次、中心与非中心之分,人只有分别认识了部分和事物的组成要素,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和本质,并进一步认识整个世界。人对自然的认识总体上是一种被动的反映。第三,分析主义的方法论。机械论和二元论由于把世界预想成一台机器,所以,主张认识周围世界时使用分析的方法。霍布斯说:“因为对于每一件事,最好的理解是从结构上理解,因为就像钟表或小机件一样,轮子的质料、形状和运动除了把它拆开,查看各部分,便不能得到很好的了解。[1](P253—254)因而,分析是其主要的思维方式,在分析问题时,过分强调对部分的认识。认为只要认识了部分,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人类中心主义哲学认识在对待自我问题上提倡个人英雄主义,高扬理性的大旗,蔑视非理性的存在,过大的自我压力诱发了许多心理和生理疾病;在处理自身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上,崇尚对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统治,忽视个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和谐,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民族战争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形成。这些其他领域内的危机更助长了人对自然的征服和索取,使人地关系进一步恶化。

实在论哲学是形成上述危机的理论基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变革传统的哲学基础,建立一种全新的人地关系的理论基础生态哲学。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本体论基础。生态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纯客观的自然,也不是脱离自然的人,而是社会自然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它是一个活的系统,有一定的生态结构。尽管它可以分为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精神存在,或者分为自然运动、社会活动、精神活动等,但它们不是对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共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世界整体。第二,整体化的认识论。改变机械论的整体性质是由部分决定的观点。生态哲学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决定部分,不是部分决定整体。部分作为整体的内容同时依赖于整体,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表现出来并发挥其作用,两者是互补的、不可分割的。第三,综合性的方法论。改变割断事物整体与部分联系的传统分析方法和事物之间存在首要与次要、中心与非中心关系的思维定式,确立事物间的联系比它们之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思维观念。正如卡普拉所说,我们最终要放弃首要与次要之分,并把首要与次要的地位颠倒过来。人和生态究竟以谁为主,其实未必一定这样思考问题,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如果非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可,那么就应在人和自然两个要素的更高一个层次来理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二元论哲学的基础上确立的人类中心主义文化意识形态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和万物的主宰,按照人的偏好和价值观来衡量宇宙中所有的事物,人的利益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核心观念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不完全的价值观。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只承认人具有价值属性,拒绝承认自然价值。其理由是:首先,环境与自然资源是遍在的和无限的,不具有稀缺的属性;其次,环境质量不是劳动产品,它本身没有经济价值,人类对它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赐;再次,环境和自然资源无主人,可以谁采谁用。第二,不完善的道德观。传统道德观认为惟有人才是目的,因而只有人才能获得道德权利和道德待遇,主张人类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好恶来处置自然。康德是使这一道德观在理论上达到完善的思想家。他指出人是目的人为自然立法,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必须建立在自然的服从之上,必定要以自然价值的支付为代价。与之相对应,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意识要求具有以下两点基本内容:第一,健全生态价值观。在资源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人们必须承认生命和自然既有价值,又有利益。换言之,在环境问题上,个人的利益和价值与群体的利益和价值、区域性的利益和价值与全球性的利益和价值是无法分开的。他们都有权按照生态规律和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存在下去。生态价值观的转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这种意识越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就越主动。第二,完善生态道德观。人类既然能破坏自然,同样也能凭借自身的理性和思维,制定出生态道德规范去保护自然,用生态道德标准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道德不仅强调人的各种物质利益,同时也关注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其基本特征是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生态道德与社会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在:维护生态环境具有社会公德的性质,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两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生态道德是由地球生态关系决定的人类社会中的生态意识形态,是人类用以保护生态环境所应具有的社会公德,属于由生态关系决定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范畴。道德的范围从社会道德人的领域扩大到了整个自然界。

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由以上分析可知,人类中心主义发展模式是按自然哲学自然意识社会实践的驱动机制建立起来的,其中自然意识的确立是关键。这里的自然意识是指人类对其自身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认识。它既是一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相对地位,决定着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针对在人类中心主义文化意识的驱动下形成的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反自然的社会经济消费模式,可持续发展实践必须体现以下三方面的原则:第一,经济可持续原则。传统的价值观只承认资源环境的工具价值及商品价值,它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被忽视了。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揭示自然的内在价值,更新价值观念,肯定资源环境存在价值和审美价值,使人们视自然为生存依托,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和道德意识。其次,建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意识。引导人们购买那些在生产和使用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培育绿色消费意识;倡导一种有节制的追求物质财富与崇尚精神价值和精神享受的适度消费意识。最后,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生态可持续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它要求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使人类的发展限制在自然的承载范围之内。为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强化生态补偿和生态创造意识,改变人类中心主义传统观念形成的无偿使用自然资源、任意污染环境的恶习。生态(环境)经济学也提出了外部不经济的内在化的观点,主张运用价格、税收、信贷、赔款等经济杠杆,把生态损失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使环境资源得以保护和补偿。其次要推行清洁生产等措施,使生产方式生态化。第三,社会可持续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行为方式等社会领域内的深刻变革。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公众是否认识、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重要前提。可持续发展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更注重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创建富裕、和谐的幸福生活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促进资源环境使用的代际公平与国际公平,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卡洛琳-麦茜.自然之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何传宪,秦建明.浅谈生态道德[J].中国林业,1998(1).

[3]逯福生,李军·自然道德———一种崭新的伦理观[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0(2).

[4]余谋昌.可持续发展观与哲学范式的转换[J].新视野,2001(4).

[5]范冬萍.生态道德与人类素质[J].自然辩证法,1998(8).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s of Anthropocentrism

 

WANG Mu-cho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224)

 

Abstract: Howto scatter anthropocentrismwhich brings about kinds of ecological crise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that stands in the face of the human beings in the world. It obliges mankind to reflect not only the theory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of the anthro-pocentrism but alsothe relationship amongthem. It indicatesthatwe must rectifythe natural philosophy, and then grasp the key of shapingthenatural consciousness to match it. It is the only effective and fundamental method to solve the all kinds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crises and p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practice in the present. Key words: Anthropocentrism; natural Philosophy; Natural consciousnes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

王睦冲,男,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刑法。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