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掠过大地,透过舷窗,满目的绿色绵延无尽,河流与城市,仿佛只是浓绿背景上的零星点缀;眺望天边,海天一色。这里是巴西,植被的青翠,大海与天空的蔚蓝,是这方画布上泼洒最多的颜色。
人民日报社代表团应邀访问的南美第一大国巴西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是发展中国家,同是金砖国家,同样面对发展与保护的难题。巴西的自然环境让人称羡,也让我们对此行的启示意义充满期待。 上天厚爱这片土地。巴西森林覆盖率达到57%,还拥有全球18%的淡水资源、长达7400公里的海岸线以及品种齐全、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 大自然赋予的优厚条件,并不意味着可以被随意开发和无节制地享受。我们在巴西的日子里,当地媒体几乎天天都在议论国会将要审议通过的《新森林法》。之所以制定这部法律,是因为巴西曾有过惨痛教训:由于过度砍伐,巴西森林面积比400年前几乎减少了一半;过去30年里,亚马孙雨林区的1/6遭到破坏,曾经茂密的大西洋滨海森林只剩7%,中西部的稀树草原面积也减少了1/3。 庆幸的是,巴西政府和民众愈来愈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巴西发展的优先目标之一。 为了涵养水源,保护森林,巴西法律规定,河道两岸必须保留30米宽的原始植被;已被破坏的河岸植被,农场主必须重新投资修复;亚马孙地区的农场和牧场,必须保留至少80%的原始森林;在稀树草原地区开发农业,必须保留35%的原始植被;其他农业地区,原始植被必须保留至少20%——《新森林法》将这些列为“永久保留地”,今后不得开发利用。 此外,巴西还建立了许多生态保护地和国家森林公园。当我们进入巴西西部的伊瓜苏国家森林公园时,导游提醒我们,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不能随意破坏。“有一次,一条蛇爬行到公园的道路上,来往车辆全部自发停下,等蛇慢慢爬离公路进入森林后,车辆才继续行进。” 在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我们发现,这个繁华的国际化都市中,路上跑的多是经济型小车,罕见国内大城市奥迪、奔驰排成行的景象。当地人告诉我们,不光是小排量,街上行驶的汽车大都是两用型燃料车,既可用汽油,又可用乙醇燃料。 巴西号称“甘蔗王国”,年产甘蔗6亿多吨,其中一半用于生产蔗糖,一半用于生产乙醇燃料——一种对环境污染少、可再生的能源。考虑到效率不及汽油,巴西政府对乙醇生产销售给予补贴,鼓励民众使用。巴西由此成为唯一大规模使用乙醇燃料的国家。加上水电开发,可再生能源在巴西能源消费结构比重中已近一半,巴西成为世界上使用清洁能源最多的国家之一。 对首都巴西利亚的造访,更让我们感受到城市开发前瞻规划的重要性。上世纪50年代,在巴西高原的荒野上兴建这座城市时,卓有远见的设计师卢西奥就考虑到,在未来不能因为无节制的发展破坏环境。 因此,这里作为政治中心,市区只有政府机构和为城市居民生活与消费提供服务的行业,不准兴建任何生产型企业;市政府把每年1/3的市政预算投在绿化上,绿地面积超过60%。为了缓解旱季的空气干燥,设计师还巧妙地在流经的两条小溪上筑坝断流,形成一个环抱市区的人工湖泊,以调节空气湿度。 时至今日,巴西利亚仍延续着当初的规划理念。人口增多就在周边发展卫星城,市区始终如一。也因如此小心保护,不靠海的巴西利亚才敢说,“我们的大海在天上”——一年四季,这里的天空蓝似大海,清澈如镜。 保护优先于开发,规划优先于发展,是我们巴西此行获得的最大启示。着眼长远,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努力培养更强的环保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