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曹俊 郭京衢
5月的吉林松花江畔,春意盎然。
长白山天池尚在冰封期,大瀑布倾泻而下,流入白桦新绿中的二道白河,这便是松花江源头之水。天水南来,松江北去。化工重镇吉林市,江水舒缓流过,两岸绿柳拂面。松嫩大平原肥沃的黑土地泛着清香,水稻正在插秧,玉米已然泛绿。科尔沁草原青草新生,松花江从这里出吉林省界。从上游到出境,松花江水质常年保持Ⅲ类和Ⅲ类以上。
五年前,周生贤同志代表国家环保总局提出,让松花江休养生息。吉林省委、省政府把松花江流域治理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五年间,吉林省GDP翻了一番,松花江水质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
松花江流域的化工城吉林、石油城松原,以及33个县(市),贡献了全省80%的GDP,哺育了全省73%的人口。
党中央、国务院对松花江治理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吉林省委、省政府,环境保护部坚决落实中央决策精神,把确保松花江水质安全作为战略任务,全面规划,全面落实。
5年前的2007年,也是春天的5月,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的周生贤就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现场调研时指出,要给“疲惫”的松花江“减负”,让松花江在一段时间内得以“休养生息”,从而促进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稳定。
这与吉林省委、省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不谋而合。这五年,吉林省的发展和振兴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全面落实让松花江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坚决完成松花江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务,积极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省长王儒林要求全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节能减排环保作为调整优化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坚决不上“两高一资”项目,实现吉林又好又快发展。
《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等一批文件密集出台。
5年间,松花江得到了休养生息。2011年,吉林省GDP达10531亿元,比5年前翻了一番。而全省单位GDP化学需氧量,却由“十五”末期的112.37吨/亿元下降到41.06吨/亿元。
对此体会最深的,要数吉林市。松花江上游在这座重化工城市穿城而过。要保一江清水,吉林市的污染能否控制自然是悬在松花江上的一把利剑。为让松花江休养生息,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吉林市经济发展的主题词。
作为新中国的长子,吉林石化公司以“三大化”(染料厂、化肥厂、电石厂)为骨干,建设起新中国第一个化工基地。新中国的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都在这里诞生。时至今日,在松花江北岸,吉林石化公司的生产区绵延17公里,依然是吉林市的支柱企业。
在“三大化”之一的电石厂,两台煤气鼓风机静卧在厂区广场,蓝色的喷漆锃光瓦亮。这是焦化系统的核心设备,1958年由苏联引进,曾连续运行51年,见证了1367万吨焦炭和40亿立方米煤气的生产。2009年5月16日,在吉林石化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中,炼焦系统被关停,这两台鼓风机退休,也标志着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吉林三大化”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吉林石化公司先后淘汰落后产能装置98套,减少污水排放量1354万吨/年,减少COD排放量4500吨/年,为松花江“减负”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我加压的同时是自我提升。吉林石化公司已由最初的染料、化肥、电石“三大化”,转变成为拥有年原油加工能力75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85万吨、主要炼化产品115种、总资产280亿元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让吉林石化排放的COD浓度降到了70毫克/升,远低于国家要求的120毫克/升标准。
而在距离吉林石化不远处的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正书写着从绿色生产到生产绿色的变革。玉米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燃料乙醇,进入吉林省的加油站。“在车用汽油中添加10%的燃料乙醇,可使汽油燃烧得更彻底,有害尾气排放总量减少33%以上。”公司总经理李纯介绍说,“目前,车用乙醇汽油市场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
要彻底调整产业结构,仅淘汰落后产能还不够,还需要优化新增项目的经济结构。为此,吉林省提出了松花江流域建设项目“三个不批”和“三个确保”。
“三个不批”: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流域规划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项目环评审批前置条件,对没有环境容量和超过总量指标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对松花江流域内排放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污染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审批。
“三个确保”即确保松花江流域建设项目环评必须编制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确保排放水污染物成分复杂的化工项目必须建立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杜绝超标排放;确保环评报告成为项目建设科学可靠的依据。
为更好地把好环境准入关,吉林省建立了环保、发改、经合、监察等部门协同推进规划环评的工作机制,环保厅与发改委建立规划编制与项目核准、备案联动机制,与经合局建立了联合推进开发区规划环评机制,与监察厅建立了规划环评执行情况联合督察机制,将规划环评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
在这套机制的有效运转下,仅去年,吉林省就拒批建设项目300多个,其中松花江流域90多个。全省先后开展规划环评36个,其中各类园区规划环评28个,园区规划环评率提高到80%以上,进一步优化了区域、流域和重点行业产业布局。其中有两个工业集中区因未做规划环评不予晋升为省级开发区,有5个开发区因未做规划环评被取消了评奖资格。
而位于松花江源头的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更是拒绝一切工业项目,酒店会所都必须统一规划。记者采访时看到,在长白山区风景秀丽的绿渊潭边,一辆红色的推土机正在作业,一幢曾经富丽堂皇的建筑被推倒拆除。“我们计划将保护区内的各类建筑全部拆除,由管委会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长白山管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局局长张显明说。
从源头到下游,休养生息不是被动治污,松花江流域的经济结构正在优化。
5年前,吉林省仅有6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不足20%。今天,全省县县建有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0%以上。
如果说经济结构优化是给松花江"减负"的"减法",是管住新项目、不欠新账,那么,实施各类污染治理项目可以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