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建林 孙小静 姜泓冰
《 人民日报 》( 2012年05月21日 01 版)
日前,上海市政府召开座谈会,再次落实旧区改造推进工作。“十二五”期间上海计划改造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5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5万户左右,其中今年将改造二级旧里以下房屋60万平方米,惠及2.5万户居民。 有人不无担忧。这项民生工程从上世纪90年代“365”危棚简屋改造开始,一路走来,现在进入最艰难的时期:旧改地块越“啃”越硬、安置成本日益高企,而国家严厉调控之下房地产形势严峻,政府筹措资金的压力亦不断加大。 上海坚定不移迎难而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实地察看城市旧区改造情况时说:“上海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危棚简屋。我们要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花大力气解决群众的居住困难,全心全意做好这项工作。” 旧改骨头越“啃”越硬 ——不断降低入选门槛,扩大旧区改造受益面 虹口区虹镇老街,是上海著名的“穷街”。行走于蛛网般的小弄堂,让人难以置信这是国际大都市的一角。 这片“都市里的村庄”共42公顷,住着近2万户居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这里被分成11个地块,逐个进行改造。今年只剩下最后两个地块,“我们都盼着改造呢。”91岁的吴士兰老奶奶喃喃地说,住了65年,她终于有希望住上新房子了。 类似这样待改造的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在上海中心城区仍有约610万平方米,涉及居民29.1万户。 1992年,上海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到本世纪末完成市区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自此,上海拉开大规模旧区改造序幕。到上世纪末,上海共改造了包括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在内的二级以下旧里房屋1200余万平方米,受益居民48万户。 “十五”期间,上海“拆、改、留”相结合,展开新一轮旧区改造。这一阶段共改造二级以下旧里房屋700余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8万户。 “十一五”期间,上海以世博园区、轨道交通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拆迁为契机,改造了340万平方米旧住房,受益居民12.5万户。 上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展旧区改造,最高峰的时候一年“动”了12万户。改造力度这么大,“怎么到现在还有600多万平方米没改造呢?”有不少群众表示困惑。 “因为我们不断降低入选门槛,扩大旧改受益面。”上海市建设与交通委员会官员解释。10多年前,上海确定的旧改地块标准是“5000平方米以上”的成片旧改地块,如今这一标准调整成了“3000平方米以上”,这一调整,使得上海的旧改地块“越做越多”。 连续多年的旧区改造,骨头越“啃”越硬,现在余留下来的旧改地块普遍存在人口密度高、困难家庭多,以及违章搭建面积认定困难、家庭内部矛盾集中爆发等情况。 与此同时,国家土地管理政策的调整,也带来旧改难度的增加。2004年国家要求经营性项目用地实行“招拍挂”和“净地出让”,这一政策进一步规范了土地管理,但是旧改新启动地块也只能采取政府土地储备进行改造的方式,政府的融资压力陡然上升,旧改速度明显放缓。 旧改困难重重,而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日益迫切。“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上海市政府对此坚定不移。 创新机制,破解难题 ——创造性设立土地预告登记制度,简化审批手续 黄浦区目前约有137万平方米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是上海市旧改任务最为繁重的地区之一。“今年重点旧改项目所需资金总量近200亿元,压力很大。”黄浦区副区长许锦国表示。 这样的忧虑,在旧改重点区域普遍存在。 破解难题的钥匙,就是创新机制。 针对资金难题,上海确定旧区改造由市、区联手合作,市土地储备机构参与杨浦区、虹口区、闸北区、普陀区、黄浦区等14个重点旧改地块改造,除黄浦区与市里资金对半投入之外,其他区的旧改地块中,市、区投入资金比例为6∶4,市里出“大头”。 同时,调整中心城区旧区改造地块土地出让收入分成比例。对市有关部门认定的中心城区旧改地块,土地出让收入按照市、区两级投入资金的比例分成,扣除国家规定计提专项基(资)金和轨道交通建设基金外,分别纳入市、区两级旧改基金,全部用于旧改支出。 上海创造性建立“土地预告登记”制度。上海将旧区改造项目作为重大工程项目,按照提供“项目清单”方式,通过土地预告登记,将土地预先视作储备机构“所有”,由土地储备机构出面开展融资工作,加快旧区进程。而以后地块一旦出让,即可在出让费中拿出相应部分还贷,不影响土地使用权的更替。 上海还不断探索加快推进旧区改造政策措施,简化了旧区改造房屋征收范围审批手续,对市有关部门认定的旧改地块,房屋征收范围由各区县政府审批并发文确认,报市建设交通委备案即可,而不必全部由市里审批,加快了运作流程。 在与旧改居民关系最密切的安置房供应上,上海市政府更动足脑筋。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快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力度,集合了包括安置房在内的多种保障房形态,政府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标准管理”。至去年,上海已建和在建的保障房基地已达37个。据了解,这些大基地的房价普遍低于市场价,有的只是周边商品房的七成左右。 阳光透明,公平公正 ——事前征询制度让百姓信服 阳光、公平,在上海旧区改造中,一直最为广大居民所关注。 2003年,上海提出“五项制度”,规范房屋拆迁行为,即公示制度、信访接待制度、投诉举报制度、承诺书制度和监管制度。次年,又要求政策和动迁情况“全公开&rd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