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解析:降水量不大 灾害为何特大
刘毅 高琳
什么是风雹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与哪些因素有关,公众又该如何防范?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 杨贵名说,前段时间我国云南、广西等地强烈增温,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甚至超过40摄氏度,前期的持续增温有利于发生剧烈天气。增温使得南方热带洋面上来的暖湿水汽向北输送,而近期北方来的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冷、暖空气活跃导致强对流(风雹洪涝)天气发生。甘肃岷县地处我国南北方交界地带,正是暖湿气团和冷空气相遇的地方,比较容易产生风雹天气。我国风雹天气发生的高峰期主要是5月、6月和9月,强对流天气易发生在高原、山区和丘陵地带。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北部等地,海拔高度在1000米上下的地区,是我国风雹天气发生最频繁的地区,且冰雹直径较大。 中央气象台监测数据显示,甘肃此次天气过程中,除了麻子川地区5月10日16时至21时降雨量达62.2毫米之外,其他地区降雨量都在30毫米以下,有些地区甚至不到10毫米。降水量并不大,为何还会出现风雹洪涝灾害呢?杨贵名解释说,这次受灾的地区地处山区,地形比较复杂,北方多数山脉是土石混杂或石质山脉,表面上覆盖大约一尺左右厚的土层,降雨量稍大就极易产生滑坡等现象。岷县等地的山脉比较陡峭,也是诱发滑坡、洪水和泥石流的因素之一。 气象专家提醒,风雹洪涝灾害发生时,既有降水、又有雷电,公众防范时应当有所选择。当洪涝灾害较重时,公众应迅速转移至高处避灾,避免在低洼地带和山谷停留;当雷电灾害较重时,公众应在地势低处或者屋内避险。 |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