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水华
作为2013年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的承办城市,沈阳面临着艰巨的环境安全防控任务。
沈阳市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目前,沈阳有石油化工类企业257家,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45种,石油、化工、制药、重金属等高风险行业环境安全隐患重重。
借助环境保护部在沈阳进行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试点的有利时机,沈阳积极开展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工作,提升防范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建立具有沈阳特色的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模式。
■社会力量如何凝聚?
□环保、消防、大型企业高效合作
沈阳市整合社会资源,由环保部门、公安消防、大型企业共同组建兼职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形成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沈阳模式。
2010年年底,由环保、消防、东北制药、沈化集团等部门和单位共计100名应急人员组成的环境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成立。
此外,市政府还下发了《关于组建市环境应急救援队伍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沈阳市环境应急救援队协调运行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了部门职责、培训、调度程序及工作规则,并为救援队专门安排了100万元财政资金。
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整合了环境应急救援力量,使消防部门的人力物力和应急能力优势、环保部门的专业技术优势和大型企业的危化品救援优势得到互补,强强联合、资源共享。
同时,沈阳市成立了由环境监测、危险化学品、环境评估、生态环境与生物安全、卫生防护、气象等方面专家组成的环境应急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按照专业类别邀请的驻沈科研院所、企业、高等院校等单位推荐的优秀人才组成,并增加了生产一线的技术副厂长和总工程师的比重。
一方面,专家组可以指导应急处置工作,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指导制定科学、有效、可行的处置方案,提供决策建议,协助处理突发环境事件。
另一方面,专家组能够承担关键技术攻关、风险及损害评估、日常业务咨询工作,参与环境应急管理重大课题研究、环境应急培训以及学术交流合作。
多年来,在应对各类突发环境应急事件中,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2009年在沈阳市新民地区发生的“1202”丙酮氰醇泄漏事件,就在沈阳市环保局组织的环境应急专家准确指导下得到了妥善处置。
■物资保障能否到位?
□建立应急物资装备联动机制
除了人员方面的保障,沈阳市还下大力气整合社会环境应急资源,形成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通过开展辖区内相关单位和企业的环境应急基本情况调查,相关部门基本掌握了全市从事环境应急人员、环境应急资金投入、环境应急处置救援设备、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及近3年区、县(市)环保分局(包括企业)处置环境应急事件的情况。
同时,依托环境应急综合管理平台,沈阳建立了应急设备物资储备库管理平台。平台明确了环境应急物资分类、保管、使用、更新等相关内容。
目前,沈阳市已形成“政府储备、委托储备、协议储备、承诺储备”的社会化环境应急物资装备联动机制。市政府防灾减灾救援物资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市环保局固废管理中心建立针对本市环境风险的专用型物资库,采购、储备了环境应急救援专用设备和物资。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政府与企业签订购买协议,由政府购买企业的生产原料、中间产品作为应急物资,从而保证应急物资始终处于更新状态,避免了仓储物资定期更新的问题。
同时,与驻沈的大型央企取得联系,如中油管道沈阳输油气分公司负责整个辽宁地区溢油污染事故处置的物资储备,储备库设在沈阳市的浑南新区;与辽宁环境与航空应用工程中心签订租用6架国产遥控无人机的协议,满足快速赶到污染事故所在空域,立体查看事故现场、污染物排放情况和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的需要。
■重点问题怎样突破?
□打造综合管理平台
沈阳市环保局网络办公系统环境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重点包括建设信息管理、数据交换、决策辅助、网络办公4个子系统。这4个子系统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有力地解决了一系列重点问题。
信息管理子系统实现监测、风险源、化学品、救援物资、专家及管理人员、环境敏感区、应急预案、法规标准、应急案例、处置方法与应急知识等10项信息的维护管理。
数据交换子系统主要提供跨区域、跨部门、跨网络的数据接口与数据管理,实现数据共享。
决策辅助子系统利用市环保局的“地理信息系统”,对监测、风险源、化学品、环境敏感区、应急资源、处置方法与应急知识、质量标准等7类信息进行组合,实现事件二维模拟。根据不同的点位、事故半径等参数动态生成监察、监测、应急资源抵达时间、环境敏感区筛选等辅助信息。
网络办公子系统实现短信、语言、传真类信息群发与接收反馈功能,进行工作框架流程控制。
■污染隐患能否根除?
□建设蒲河生态廊道
团结水库鱼类大批死亡事件是沈阳市唯一在环境保护部挂号的因自然灾害引发跨流域的较大突发环境事件。水库面积2.2万亩,以蒲河为补给水源。
蒲河是沈阳市管理的河道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中型河流,共计179.7公里。由于区域开发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蒲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蒲河水质降为劣Ⅴ类,导致下游团结水库水质污染加重。
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实施蒲河流域生态廊道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项目投资30多亿元,开展了水利工程、绿化工程、道桥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综合整治工程、沿岸农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村镇搬迁改造工程、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河道清淤拓宽工程等十大系统工程的建设。
目前,蒲河生态廊道已建成17座污水处理厂,完成56家严重污染企业关停及80家重点污染企业限期治理工作,取消了蒲河直排口,对重点排污企业安装了在线自动监测装置。
一系列举措开创了“水清、物丰、岸绿、景美”的环境建设新纪元,催生了总部经济、旅游经济、休闲产业、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全流域6个区县、27个乡镇、225个村屯、50万人的城镇改造及人居改善、生活水平、环境安全的全面提升。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全面推进了蒲河流域“生态化”、“景观化”、“产业化”、“城镇化”的“四化”样板示范,已成为全国中小河流全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的典范。
核心管理能力咋形成?
四个中心奠定扎实基础
指挥调度:应急指挥中心
应急指挥中心以沈阳市环保局监控中心平台和局视频会议系统为基础。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突发环境事件中的信息通信、处置指挥和资源调度,对应现场与远程指挥,分别建设固定和移动指挥系统。
固定指挥系统设置在市环保局监控中心,其下包含地理信息、通信、车辆定位、视频会议与视频点播、数据库、大屏幕等系统。
移动指挥系统在环科院下属的国家危险废弃物工程技术中心装备基础上建设完成。移动指挥车在工程中心现有的依维柯客车的基础上改装,设置会议室,安装车载电话和移动终端。现场救援单兵远程传输系统在现有2G系统基础上升级为3G,实现救援现场与固定指挥平台、与移动指挥车之间图像、数据的实时传输(卫星通讯备选)。
监测指导:应急监测中心
应急监测中心负责事故现场应急监测、配合取证,对试点区县张士开发区、新民市的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给予指导。
常态下,中心负责全市环境风险源日常监测管理,向应急指挥中心提供环境事件预警信息。
应急状态下,按指挥中心要求,组织开展应急监测、配合污染事故现场调查与责任认定工作。
通过监测监察信息的即时联动,提高事件预警、监测、调查的科学性。重点提高应急监测能力装备配备水平,保障快速抵达事件现场,具备现场快速监测能力,能够分析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数量及影响范围。
技术攻关:环境应急工程技术中心
中心以沈阳市环科院下属的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中心为基础实施建设。功能定位于环境应急技术攻关,应急标准、规范、政策研究,人才培养与技术咨询,装备研发整合与示范,环境事件风险物质收集、运输、贮存及最终处置。
工程技术中心的重点建设内容是环境污染的后续处置能力建设,为应急救援队伍提供技术支持,为环境应急现场处置设备产业化打基础。
物资保障:救援物资储备信息中心
沈阳市固废管理中心负责环境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信息的收集和统筹管理。
应急状态下,按照指挥中心指令实施紧急调拨。通过对重点企业的排查,掌握各企业常备的能够用于环境救援的物资状况,并与相关单位签订紧急状况救援物资调拨协议。通过对物资储备企业的定期检查、跟踪,实现信息库的更新维护。建立救援物资更新完善、紧急调拨保障、征用补偿等运行机制,确保环境应急救援物资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