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描绘富春山居新画卷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012-04-06 15:34:13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536次 评论:0
中国环境报记者 周兆木


  浙江省富阳市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和今年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中,把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并列入全市民生工程之一,要求全市各级在推进城乡统筹,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工作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描绘富裕阳光的富春山居图,为广大农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走出一条生态良性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村民生活富裕,村风、民风文明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富阳市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鼓励农村群众参与生态型农村建设,改变农村环境面貌。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生态型农村169个,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225套,户用人工湿地800余个,垃圾收集房5000余座,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矿山复绿、生态林业建设等一批生态示范工程的建成,带动了农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使农民通过生态文明村建设得到了实惠。


  近日,记者走进基层,来到浙江省富阳市农村,在52公里的富春江沿岸、278个行政村,亲眼目睹了实施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一幕幕动人场面,一幅新的富裕阳光的富春山居图正在富阳农村描绘。这里记者选择了黄公望等5个行政村,展示富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以供借鉴。


  黄公望村
  村边小溪水潺潺农家小院风光美


  因元代大画家黄公望隐居地而得名的黄公望村,全村区域面积9.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5%,属低山丘陵半山区。2011年村经济总收入12176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0300元。


  走进黄公望村给人的印象是村在林中,人在原野。村边小溪清水潺潺,白墙黛瓦的农家别墅,房前屋后的时蔬水果,把整个村打扮得像幅现代版的山水画卷。


  黄公望村借助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环境优势,一直注重把生态建设引入社会经济发展中,将生态环境改善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建设规划体系。出资200余万元委托浙江城建园林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黄公望村风情小镇创建规划,涵盖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容,为生态型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点,黄公望村通过村庄建筑立面改造、庭院整治、拆除违章建筑等措施。统一建筑风格,美化人居环境。通过电力、电信、煤气、给排水管线入地工程和道路交通整治,美化村庄面貌。全村铺设生活污水管网6940米,农户生活污水全部实现纳管,进入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排放。全村配备垃圾桶570余个,建造40平方米的垃圾收集房一座,并配有专职垃圾清运保洁员,生活垃圾日清率达到100%。


  黄公望村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挖掘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内在品牌价值,开发了黄公望隐居地,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赏旅游,形成了具有乡村特色的农家乐产业,全村共有农家乐16家。并积极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开设商铺、住宿等配套设施,吸引城里人到农村体验生活。2011年全村接待游客35万人(次),总营业额3000余万元,创利润600余万元。


  几年来的生态建设使黄公望村成为富阳市的重要生态休闲旅游区,一个“宜居、宜业、宜文、宜游”的生态型特色风情小镇初具规模,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农家乐旅游示范村、浙江省兴村富民示范村、浙江省绿化村、杭州市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精品村、最美的村庄等荣誉称号。


  黄公望村党委书记夏启发告诉记者,黄公望村将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依托良好的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鼓励村民生态致富,全面提升村级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八一村
  香樟桂花河边柳别墅林木靓村庄


  路边是香樟、桂花;河边有垂柳、红叶;农家庭院里还种着各类果蔬,远远望去翠绿中整齐的农家别墅,与村庄中的林木相映成辉。这正是生态建设给八一村带来的美景。


  行走在八一村村道上,眼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村党委书记喻正其介绍,八一村抓生态建设首先从规划入手,他们请专家编制了村庄的发展规划,村民建造房子必须按规划要求建设,绿地和树木的种植村里都有要求,房屋的式样要做到50年不落后,当时一些村民还不理解,现在看来当时的超前理念,为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的居住环境改善打下了良好基础。


  八一村从2003年开始建设生态村,2010年被列为富阳市首批生态文明示范试点村。经过几年的建设,八一村经济与环保持续协调发展,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6.46亿元,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1100万元,工业收入22.59亿元,第三产业收入3.7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4739元。


  生态建设促进了经济结构转变和循环经济发展,全村25家企业形成了一条良好的产业链。目前,八一村板桥清园环保集团投资建有一座日处理15万吨的清园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和与之相配套的中水回用工程,不仅本村的企业和生活污水全部纳管处理,还接纳了周边30家企业的污水。投资建设了日处理1500吨工业污泥处置项目,防止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造成二次污染。工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废物再生利用、废水综合处理、污泥焚烧发电的循环发展之路,使工业发展中的污染物得到有效治理,经济与环保获得双赢。


  生态建设改变了村庄面貌,环境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全村主干道路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全村自来水安装率100%,卫生厕所改造率达100%。为有效处置生活垃圾,全村每个农户屋前均设有垃圾投放桶,并配有专职人员和垃圾专用车每日清理,经由街道中转站运至热电厂焚烧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八一村经济、环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抓生态建设中,不断推进三产发展,紧紧抓住富阳市推出的“经典山水路”建设,打造生态文明村品牌。2008年底建成村委大楼,内有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等,并配有3名专职医务人员。近年来,八一村先后获得中国名村、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园林绿化村、杭州市生态村、杭州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在新的形势下,八一村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载体,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村。


    湘溪村
  翠绿地毯铺山间绿海掩映农家楼


  湘溪村是富阳市惟一的省级中心村,全村地域面积12.18平方公里,人口2235人,属山区型村庄,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0元,主要收入来自生态产业,走的是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湘溪是见证湘溪村发展的证物。13年前,湘溪人守着溪水没水喝,整条湘溪都被沿岸的小造纸厂污染了。在富阳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湘溪村全部关停了小造纸厂,使湘溪的水环境得到了改善。当时,湘溪沿岸的老百姓为湘溪治理拍手叫好,写了一幅春联:“辞旧岁盛赞治污力度大,迎新春喜看溪水又变清”,道出了当地群众营造美好生活环境的共同心愿。


  湘溪村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为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湘溪村实施封山育林,并对28株千年银杏和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落实护林员进行常年管理,使山体植被保护良好,呈现出鸟语花香、山青林茂的景象。


  近年来,湘溪村确立了扬山区优势、走生态之路的发展思路,以村容整洁,村庄美化为目标,强化生态保护,全村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村道硬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全村建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座,生活垃圾收集房100座,每个家庭将生活垃圾收集入房或桶,然后统一由镇集中运至发电厂焚烧发电。


  湘溪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竹笋、杨梅、葡萄、弥猴桃等生态观光农业,现有食用竹笋基地3500余亩,杨梅基地500余亩,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发展优势。2011年成功举办杨梅采摘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当你沿着湘溪进入村庄的时候,两边大片的竹林,像一块块翠绿的地毯铺展在山间平地,清澈见底的溪水在林中静静流淌,隔着竹林间的缝隙还能看到溪中的小鱼在欢快地游弋。山脚下一幢幢农家小洋楼,尤如绿海中的点点白帆,呈现出生态型新农村的雏型。


  村党委书记王金明说,湘溪村的发展靠生态环境的改善,靠生态政策的引领,今后湘溪村还要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推进生态循环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村强民富、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唐昌村
  溪清桥曲环境美十里唐昌春满园


  唐昌村地处狭长的深山幽谷中,正好有十里,谷深山茂,重峦叠嶂,涧壑淌泉,溪曲桥多,自古有“十里唐昌九座桥”的美誉。


  近年来,唐昌村始终把生态文明纳入村庄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村庄实际,坚持两手抓方针,抓好创建促经济,依托秀丽山水优势,强化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清洁城乡工作,开展乡风文明活动,兴办生态旅游,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发展,使创建工作为群众服务,让群众受益,使群众满意。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兵村等。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村称号。


  唐昌村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侯家自然村、杨家自然村小康型农居点,管网铺设和道路硬化工程全面完成。建成宽6米、长1.9公里的唐昌至大贝柏油公路。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了侯家至杨家2000米生态休闲村道。投资500余万元,修建生态文明休闲主题公园。投入15万元,在村主干道旁开辟一处长80米的墙体长廊。


  为保护山林资源,唐昌村按照“封山育林”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举的工作思路,抓好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建成排灌分系、道路成网,完成杨家土地整治,利用土地平整的优越条件,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完成拦河堰坝3座,防洪堤1.4公里,投入资金达229万元。在保护山林资源方面,村里专门成立了一支山林看护队,看管山林,处理山林纠纷。


  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唐昌村积极发展十里唐昌生态休闲产业,目前已建设休闲农庄1家,开辟现代农业园1个,发展竹笋基地2000余亩,农家乐生态旅游3家,2011年生态经济总收入达1000余万元,推进了农民生态致富。


  十里唐昌满目翠绿,峡谷原野自然风貌,依山而建的民居错落有致,与山色浑然相融,与田野相映成辉,一条玉带状的十里山坞,衬托出唐昌的繁荣和昌盛。


  村党总支书记蒋大海满怀信心地说,唐昌将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强村民生态文明教育,通过生态型农村建设,把村庄打造成生活富裕、环境优美、人际和谐的精品村。唐昌正沿着生态文明的大道奋勇向前。


    新民村
  昔日石矿开采地今朝特色精品村


  坐落在大山沟里的新民村,近年来吸引着一批批城里人到农村休闲体验生活。记者带着对农村生态建设的新奇,走进了新民村。


  新民村三面环山,全村有山林面积7059亩,这里石材资源十分丰富,过去新民村靠开采方解石致富,是远近闻名的“石矿村”,随着生态建设的推进,通过矿山环境整治,关停了村里的10余座矿山。没有了矿山,就没有了赚钱的渠道,一时间新民村的发展遇到了“瓶颈”。面对困境,新民村村支两委转变发展思路,复垦废弃矿山,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生态休闲产业,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的生态发展路子,使昔日的“石矿村”变成了美丽的“精品村”。


  近年来,新民村在生态建设中,抓住土地开发和废弃矿山复垦的机遇,对三九山的200亩废弃矿山、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在为建设用地提供了保障的同时,为村里争取了一定的资金。他们利用这些资金,投资200余万元建成占地8亩多的村民休闲广场,被村民称为山沟里的“小东吴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葛溪山庄是万市镇第一家生态农家乐,坐落在新民村葛溪旁,山庄总投资500余万元,有包厢36个,为徽派建筑风格,白墙黑瓦,透露出浓郁的山村野趣。清澈见底的葛溪水流经山庄脚下,山庄周围拥有几百亩的生态苗木园,对面是翠绿的青山和一片菜地,人们可以通过索拉的木板吊桥到达对岸,刺激而富有趣味。2011年山庄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经济收入达300余万元。


  在新民村村委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份新民村“十二五”和2012年生态建设规划,主要包括对葛溪新民村段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修复溪堤2828米,新建景观大道3000米。开展生态示范工程建设,重点让村民用上放心卫生的自来水;建成生活污水三期处理工程,生活垃圾做好日清,开展“万牧”沿线环境整治工程等。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