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城历史
北海团城是北京少有的完整保存至今的一座元代建筑。团城位于北海公园南门外,是一座砖筑的圆形小城,80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辽、金、元、明、清五代。史料记载,团城曾于明、清、民国时期经历5次修缮。1955年团城对外开放,1961年被纳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代时,团城所在地还是湖泊中的一个小岛,称“圆坻”。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此处建了一座殿宇。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在这座旧殿的基础上建起仪天殿。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仪天殿重建,改名承光殿,并用砖砌筑起城墙,称为“圆城”。后人将其称为“团城”,因古语中圆为虚,团为实。
1954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拓宽北海大桥改善交通,方案里涉及到团城的去留问题。为此,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团城调研,并召集梁思成等有关专家反复论证,最终决定保留团城。按照周总理指示,中南海的围墙南移,北海大桥向南拓宽,马路南移,团城不动分毫。
团城有四宝
白玉佛:
承光殿中央佛龛内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由整块白玉石雕刻而成,故称白玉佛。这座白玉佛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从缅甸募化而来,后被僧人敬献给慈禧。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因白玉佛重量大而没被掠走,但玉佛左臂被击伤,其身上饰物珠宝全被抢走。
渎山大玉海:
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元大都工匠用整块墨玉雕刻成一个大酒缸,敬献给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为酒缸赐名“渎山大玉海”,每当在广寒殿宴请文武百官时,就用它盛放御酒,据说能存酒三十余石。明万历七年(1579年),广寒殿因倒塌被拆除,玉瓮被移至御用监院内,后流落到西华门外真武庙中,被僧人用来盛酱腌菜用。乾隆十年(1745年),玉瓮被献给朝廷,第二年朝廷在承光殿前专建一座琉璃玉瓮亭保护玉瓮。
遮荫侯:
团城内有一棵20余米高,树龄近千年的大油松。乾隆封其为“遮荫侯”。“遮荫侯”南面有一棵白皮松,也同时被封为“白袍将军”。
集水工程:
团城地面青砖造型特别,上大下小呈倒梯形。铺设时大头在上,小头在下,砖与砖之间留有空隙,地下部分就形成了上小下大的三角形缝隙。每块砖吸水性很好,就像一个微型水库。下雨天,雨水会通过青砖和缝隙流到地下。而如果遇到大雨或连续降雨时,多余的雨水会借助团城北高南低的地势流入石制的水眼中。团城有11个石制水眼分布在古树周围,每个水眼下有一个竖井,竖井与竖井间有青砖建成的涵洞相连。到达涵洞的雨水,可以从下、左、右三个方向继续向更深的土壤渗透。同时,涵洞与水眼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通风系统,这就是千百年来团城古树枝繁叶茂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