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卫生站、菜市场、文体活动场……老百姓想用的这些公共服务设施,政府帮百姓“配得够、用得上、管得好”。在石景山区,新建小区启动前根据需求先定制“个性化方案”,同步交付使用;已建小区想方设法补足,保百姓生活便捷。
原来的住宅小区项目建设,有些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与住宅建设不同步、建成后不按规定及时移交,以及移交后不能及时投入使用等问题。“比如规划要求卫生站50平方米的面积,大型的社区就不够用了。”石景山区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或者菜市场建好了,但是不能及时交付使用,这些都造成百姓生活不便。”
老百姓有苦恼,政府就要解决。今年,石景山区出台了新的政策,确保新建、改建居住区的配套必须“配得够、用得上、管得好”。
多少算够标准?石景山区的新项目建设,根据不同社区的不同规模,开建前先制定“个性化方案”,在市级标准的基础之上“扩容”。“如此就可以杜绝过去‘建后再管’的滞后性,方案不定就不开建。”该负责人表示。
为此,该区建立了“管理联席会”制度,由区长任组长,区发改委、区住建委、规划分局等十几个委办局组成的领导小组,牵头管理配套设施建设、使用的全过程。
燕山水泥厂经济适用房项目目前正在建设,按照“个性化方案”,这个建成后的总居住人数11659人的小区,很多项配套建设项目都“升级扩容”。
“卫生站从250平方米增加到350平方米,托老所增加200平方米达到1859平方米,警务站在规划之初没有,但是研究决定增设……”该项目负责人说,考虑到今后社区的发展,配套设施的扩容将让居民生活更方便。
同时,联席会还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进行区域统筹安排。“燕山水泥厂经济适用房项目分为两个地块,原先考虑分别设投递站,后来研究决定整合为一个邮政所,更能满足百姓需求。”
不仅规划好,还要让百姓“用得上”。为此,石景山要求配套设施与住宅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并建立了日常检查和综合检查制度,规定了投入使用时限,由政府各部门当百姓“代言人”,确保居民的利益。
在使用阶段,政府还要进行长期监管,石景山区建委有关负责人说:“比如图书室和菜市场等项目,盈利少,有些开发商就把建好的设施改变用途,今后将严查,责令整改。”
而对于已经建成的住宅项目,石景山也将尽量让公共配套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比如有些小区没有菜站,那么政府协调为商户减少租金和物业费,鼓励开办小菜店。”金顶阳光社区的菜市场如今成了居民买菜的首选,曾经开发商想把该处经营空间开成饭馆,但是经过协调,还是把方便百姓放在了首位。
通过新建、改扩建、租赁等方式,政府为居民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挖空间”。从去年起,石景山区为老旧小区配建了16个便民菜站。今年,还将有34个社区的办公用房得到改善,达到350平方米。
今后,石景山区各部门还将加强联动,让百姓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完善的服务,孩子有幼儿园,老人有活动站,石景山区为百姓建满意工程,百姓的满意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