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火焰山为什么能变成聚宝盆? 长汀县发展生态经济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成效
2011-09-02 14:54:46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陈杨炀 李良 【 】 浏览:617次 评论:0

看着这漫山遍野的翠绿,你不会想到,这里曾经是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的典型代表。


  福建省长汀县三洲镇位于长汀县东南部。"没有汀州,先有三洲",三洲因三面环水而得名。这里曾经是全国水土流失重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山地总面积的53%,大部分山地沟壑纵横,基层裸露,崩山溃河,满目疮痍。三洲因此被称为"火焰山"。


  昔日火焰山披上绿装
  山地植被覆盖度从原来10%提高到50%~85%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三洲土壤贫瘠,水旱灾害频繁,"三天无雨作旱灾,一朝猛雨成水灾"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恶劣的环境,造成当地群众的经济生活也相当贫困。民谣"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生动刻画了当时老百姓窘迫的生活境况。


  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也是从那时艰难起步。


  进入80年代,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正式摆上议事日程,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从此,三洲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经过13年的努力,1996年,三洲治理完成了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0%。昔日的火焰山披上了绿装,山地植被覆盖度从原来10%提高到50%~85%,鸟兽昆虫又重新回到了山上。


  没有经济效益只有生态效益的生态环境依然是脆弱的。三洲镇镇委书记蔡铭泉一语中的,"治理要讲经济效益,否则群众就没有积极性,水土保持就没有可持续性。"


  1992年,长汀县林业局从浙江引进50亩东魁杨梅。经过几年的悉心种植,长出了早熟、个大、味甜的杨梅,经济效益很高。吃到甜头后,三洲把杨梅种植当做产业来扶持,对连片种植杨梅50亩的,每亩补助300元,连片种植500亩的,乡政府出资修通果园道路。在此基础上,三洲镇成立杨梅协会,扶持杨梅产业发展;举办杨梅文化旅游节,办生态旅游;与公司签订销售合同,打通浙江、漳州的销售渠道,并培育杨梅相关产业。2011年,三洲镇共种植杨梅12260亩,出产杨梅3000余吨,每公斤优质杨梅果价格达30元,产值达5000多万元。"海西杨梅之乡"的效益正在逐步显现,品牌正在打响,三洲绿色杨梅地理标志正在塑造。


  走出草牧沼果绿色种养之路
  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相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与绿色产业相结合


  三洲镇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生态经济的过程,正是长汀县多年来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缩影。

  "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相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与绿色产业相结合,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是长汀县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思路。"长汀县水土保持事业局局长林豫峰如是说。

  多年来,长汀县逐步培育起新的支柱产业--林果业、养殖业,形成了策武万亩果场、三洲杨梅基地、南坑银杏基地等既有防护功能又有经济效益的小型区域体。除了经济效益,县里每年还可安排剩余劳动力50万工日,产生劳动价值700万元。


  此外,长汀县积极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出台补助政策,引导农户建沼气池,养殖瘦肉型种猪,走出了一条"草牧沼果"的绿色环保种养之路。2004年长汀县在策武黄馆岽设立生态水保示范片,示范片面积虽仅占全县国土面积的0.0014%,却有果园3000亩,专业养猪场21户,年出栏生猪5万多头,占全县总量的7.64%,推进了产业发展与水土流失治理。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提高了环境容量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还解决了燃料、饲料、肥料和人畜用水短缺等问题。


  民以食为天,农以土为本。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流失与贫穷落后相伴,生态与民生相依,水土保持改善的不仅是生态,更重要的是民生;让绿色赶走贫困,绿色才永不褪色。世世代代饱尝水土流失之苦的长汀人民终于实现了山青、水秀、田绿、业兴、民富的梦想。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