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揭开钱塘江“怒潮”之谜
2011-08-26 13:45:49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申文静 【 】 浏览:671次 评论:0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每年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都以其磅礴的气势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观赏。据当地政府部门介绍,一年一度的浙江海宁观潮节将于9月10日开幕。经海事部门专家预测,今年海宁钱江潮有可能是近9年来最大的一次,今年的大潮有起潮时间短、流差大、时间长等特点。
  8月17日,离农历八月十八还有近一个月时间,海宁市钱江北岸沿线大潮汹涌,在丁桥、尖山交界处出现了难得一见的交叉潮迹象,多处观潮景点惊涛拍岸,掀起10米多大浪。连日来,宏伟壮观的潮势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听观感的震撼享受,也造成多场观众溺水的悲剧,相关人士提醒,钱江涌潮“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焉”。

天下奇观“奇”在何处

  每逢农历八月十八,来浙江海宁一带观潮的人络绎不绝。这时的岸边,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人们焦急地等待那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不一会儿,忽见人群骚动,只见远处出现一条白线,由远而近;刹那间,壁立的潮头,像一堵高大的水墙,呼啸着席卷而来,发出雷鸣般的吼声,震耳欲聋。这真是:“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这就是天下闻名的钱塘江大潮。汹涌壮观的钱塘潮,历来被誉为“天下奇观”,人们通常称这种潮为“涌潮”,也有的叫“怒潮”。在特殊的地理及气象条件下,钱塘江大潮又会出现冲天潮、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朝、半夜潮等奇特景观。
  冲天潮——这是发生于堤、坝相交处的特种潮,是近景潮中最具欣赏魅力的潮。潮水如同被网兜兜住一样,在堤坝相交转弯处,“哗”地一声碰撞堤坝发出巨响,潮头直冲云天。上冲起一股水柱,低者二三米,高者可达十多米。清谭吉璁《棹歌》诗云“赭山潮势接天来,捍海塘东石囤摧”,冲天潮由此得名。
  交叉潮——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江中形成一个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像两兄弟一样交叉相抱,形成变化多端、异常壮观的交叉潮,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
  一线潮——凡江道顺直,没有沙州的地方,潮头均呈一线。未见潮影,先闻潮声。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远处,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且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随着水墙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势不可挡。
  回头潮——从海宁盐官镇逆流而上的潮水,将到达下一个观潮景点老盐仓。老盐仓的地理环境不同于盐官,盐官河道顺直,涌潮毫无阻挡地向西挺进,而老盐仓的河道上,出于围垦和保护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条长达660米的拦河丁坝,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将被反射折回,在那里它猛烈撞击对面的堤坝,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到西进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般地向东回奔,声如狮吼,惊天动地,这就是回头潮。
  半夜潮——午夜,江面上隐隐传来“沙沙”响声,在蒙蒙的水面上一条黑色素练在浮动,时断时续,时隐时现。不一会儿,声音加骤,潮水夹着雷鸣般的轰响飞驰而来,把满江的月色打成碎银,潮头如千万匹灰鬃骏马在挤撞、在撕打,喷珠吐沫,直扑塘下,犹如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涌潮前浪引后浪,后浪推前浪,在江面形成一垛高耸潮峰,波涛连天,好似冲向九天皓月。

天时地利造就壮观潮景

  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由于古代科学落后,人们无法对这种极为壮观的自然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海鳅之出入”、“神龙之变化”。
      那为什么钱塘秋潮如此壮观而又如此准时呢?对此,有这样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江苏、安徽一带有一个吴国,吴王夫差打败了今浙江一带的越国。越王勾践表面上向吴国称臣,暗中却卧薪尝胆,准备复国。此事被吴国大臣伍子胥察觉,他多次劝说吴王杀掉勾践。由于有奸臣在吴王面前屡进谗言,诋毁伍子胥,吴王奸忠不分,反而赐剑让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首煮烂,装入皮囊,抛入钱塘江中。伍子胥死后9年,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的策划下,果然灭掉了吴国。但越王也轻信传言,迫使文种伏剑自刎。伍子胥与文种两个互处敌国的功臣,虽然分居钱塘江两岸,各保其主,但下场一样,同恨相连。他们的满腔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钱塘怒潮。
  当然,这些不过是传说而已。钱塘秋潮如此之盛又如此准时,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主要源自其独特的自然条件。
  钱塘江大潮作为一种潮涌现象,与南美的亚马孙河、北美的科罗拉多河、法国的塞纳河、英国的塞汶河等河流的潮涌现象一样,是海洋水体受到天体(主要是月亮和地球)引力作用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而形成的一种周期性运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地球、太阳和月球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在一起,力量更强,易形成大潮。中秋前后,即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不但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直线上,而且又是一年中地球比较接近太阳的时候,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潮引力最大,潮势会更猛烈。
  但钱塘江涌潮的强度和壮观现象,除亚马孙河外,其他河流均无法与之媲美。亚马孙河的涌潮强度与钱塘江虽可一比,但钱塘江河口江道摆动频繁,涌潮潮景变化万千。因此钱江潮可以说是独占鳌头,无与伦比。钱塘江大潮汹涌的原因则在于钱塘江外的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千米,往西到澉浦,江面骤缩到20千米。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千米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都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形成陡立的水墙,酿成初起的潮峰。
  不过,世界上有不少江河的河口,也是外大内窄、外深内浅,为什么那里的潮水没有像钱塘江大潮那样汹涌澎湃?原来高潮的出现与河水流动的速度也有关系,当潮水涌来时,它的前进方向是和河水流动的方向相反的。中秋前后,钱塘江河口的河水流速与潮水流速几乎相等,力量相等的河水与潮水一碰撞,就激起了巨大的潮头。另外,浙北沿海一带,夏秋之交常吹东南风或东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也助长了它的声势。总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是受天文和地理(包括河口形状、河床地貌、水文、气候等)因素综合的影响。

钱塘秋潮会发生变化吗?

  其实,说起来,钱塘秋潮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于潮势最盛位置的变化,人们的观潮点也随之改动。宋朝时的观潮点在杭州以上折成直角的河段。明朝以后,海宁盐官镇始成观潮胜地。随现代江海变化,最盛潮位曾西移头蓬,近年又有东移八堡之势。而最令人关注的,是1985年钱塘秋潮的衰微现象。1985年农历八日十八,按例是观潮的吉日良辰,这天,游人前往盐官镇观潮。可是,潮水来时,只见一条很细很细的银线缓慢逼近,银线时隐时现,越近越连不成线,到近处,竟成片片浪花,涌潮高度只有50厘米至60厘米,使观潮者们大为扫兴。有人担心钱塘秋潮就此消失了。
  事实上,钱塘秋潮并没有消失。但是,让人不无忧虑的是,近年来,秋潮的确渐渐衰弱了。而1985年表现得尤为突出。据有关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在澉浦以西已累计围垦海涂80万亩,使八堡以上的河道变窄,导致进潮量减少,河床抬高。再加上1985年的梅雨时节,钱塘江流量比历年平均数减少了1/3,对泥沙的冲刷力大大减弱,大量被海潮带上来的泥沙淤积在尖同一带江面,使这一带淤积增厚,迫使江道主线南移。
  这样,当海潮涌进钱塘江时,只能向南面逆流而上。由于流路加长,潮的能量消耗过大,当海潮到达盐官镇时,已经是“精疲力竭”,成了“强弩之末”了。
  据此,有关人士推知,因为整个杭州湾的喇叭口形状未变,所以钱塘江潮不会消失。但由于江道逐年变窄,钱塘潮的交汇点将逐步东移。今后,观潮的最佳点,北岸在盐官镇以东的丁桥至十堡一带,南岸在杭州萧山区围垦十七工段。
  对于钱塘江潮的衰微现象的原因,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的分歧主要表现在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和大规模围垦这两个方面。
  杭州湾大桥规划伊始,就有专家和市民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大桥会不会影响钱塘江潮的雄壮景观?杭州湾大桥全长36千米,其中正桥长35.7千米,大约有7000多根桥桩矗立在钱塘江。由于杭州湾大桥向海底打入7000多根桩,有关专家估计,这将使潮水高度降低约20厘米。水利专家称,“(钱塘江上)如此规模的造桥,将极大地影响到钱塘潮”。也有专家认为杭州湾大桥对钱塘江潮影响极小。经过水文工作者实体模拟和数字模拟,得出的结论是:建桥前,盐官的潮头高度在2米至2.5米之间;建桥后,盐官的潮头高度降低不会超过2厘米,肉眼完全看不出来。
  对于大规模围垦,有学者认为,这使河道变窄,且更加弯曲,对水流的阻力变大,造成进潮量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钱塘江潮;但也有专家持反对意见,据相关学者介绍,钱塘江围垦之后,钱塘江潮没有变小,反而变大了。钱塘江大规模围垦,主要不是为了获取土地,而是为治理钱塘江。由于钱塘江是强潮河口,河道一直不稳定,南北摆动,最大摆幅可达21千米,所以不能不治理。围垦能够起到约束河道的作用,目前60多千米的河道已经稳定。
  “怒潮”也罢,“失信”也罢,钱塘江大潮仍旧一如既往地吸引着万千“观潮儿”。但有必要提醒的是,对于自然的恩赐与人类的创造,我们应该学会更加客观和理性.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