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公园集水井喝饱了
昨天下午5时,降雨移至故宫一带,黄豆粒般大小的雨点敲打着景山公园里的花草树木。离万春亭约50米处,4段1米多高的灰色挡土墙从高到低依次排列,用于挡住流失的雨水和泥土。在挡土墙旁边,分布有两口方形集水井。这些集水井是景山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的一部分,井口为正方形约80厘米宽,被钢筋焊接的铁框盖住,井深约1米,雨水敲打铁框后落入井底。
雨量忽大忽小,但总不见停,1小时后,景山南门广场已经出现浅浅的水滩,山上集水井中的雨水也积累到1厘米深。一旦雨量增大,山坡表面形成的径流也将汇入其中。
井底分布有六七根白色的圆形水管,待雨水达到一定量,就会沿着水管汇入山下的集水池。集水池中装有两个水泵,在它们的帮助下,一部分雨水将返灌山坡上的植物,另外一部分则被运送至山顶,用于万春亭、观妙亭等文物古建的消防。
在北海团城,地表积水正通过井盖流入古老的涵洞,积蓄的水量可常年滋养古树;在陶然亭公园,小山下的集水池也在收集雨水,这些自然降水将成为湖泊水的有力补充;而在北京植物园、玉渊潭等公园,人工湖泊也在张开“大口”喝个饱,用于园内植物的养护。
海淀双紫小区雨水“照单全收”
昨天下午2时许,海淀紫竹院地区出现强降雨。暴雨猛烈地冲刷着地面,城区部分道路开始出现积水。
但在位于海淀北洼路西侧的双紫小区,暴雨同样猛烈,却仿佛砸在了海绵上,一瞬间全被吸入地下,路面上几乎看不到积水的迹象。道路两侧,地面雨水沿着边沟形成的径流快速流入地下,不见踪影。
这得益于双紫小区实施的雨水利用工程。该工程由雨水收集、沉淀池处理、蓄水池存贮、雨水回用工程、小区道路和绿地雨水入渗改造等组成。其中,蓄水池就隐藏在小区停车场下面,容积为850立方米。
下雨时不管落在绿地、路面还是屋顶的雨水,都会被小区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照单全收”,通过地下管道汇集到地下蓄水池里。同时,小区的绿地一律修建成标高低于路牙5—10厘米的“下凹式”绿地。这种绿地在降雨量达到40毫米左右时雨水不会外流,有效涵养地下水源。
据双紫小区物业介绍,昨天的降水,使小区蓄水池新增蓄水约70立方米,“这段时间浇花浇树的水全有了。”
昌平瓦窑村沙坑变成集雨池
雷声隆隆,雨水如注。昨天下午,位于昌平西部山区的流村镇瓦窑村迎来一场中雨。
村口的西研湖水面骤涨。密密匝匝从天上掉下的雨滴,还有从山上流下来的涓涓细流全部汇聚到湖里。“初步测了一下,水面比前两天要高出大约15厘米。”瓦窑村主任邢全普说。
西研湖是瓦窑村兴建的集雨池,位于一条干枯的河道上。集雨池的原址过去是一个大沙坑,里面堆满了垃圾。由于河道内没有拦洪坝,2000年的一场大雨,上游下来的洪水,全部冲到了下游的果园里,使瓦窑村损失了120万元。同时,大沙坑紧挨着公路,环境脏乱,村民路过无不遮鼻掩口。
山区缺水,为有效收集利用天上来水,瓦窑村2007年在河道上开挖了现在的集雨池,蓄水能力达到12万立方米。
“别看这个蓄水池规模不大,给咱村做的贡献可不小。”邢全普说,自打建了这个集雨池,夏天雨季,天上掉下来的、山上流下来的水我们都能截住,浇果树基本上就不从地下抽水了,一年光抽水的电费就能省下3万块。
密云每个集雨池可浇万棵树
昨天下午,密云县穆家峪镇庄头峪村的果园边,随着雨水的降落汇成的一条条小河汩汩地流进了建在果园外公路边的集雨池中。
庄头峪村,已经建了三个集雨池,每个集雨池可集雨2000立方米,按照浇灌每棵树需要0.5方水计算,每个集雨池灌满后可浇灌1.2万棵果树。
据了解,密云县的集雨工作,早在2007年就开始了,仅2010年就新建集雨池11座,其中农村5座,涉及金沟、赶河厂、庄头峪、上峪4个村;城镇6座,涉及西田各庄镇政府、西田各庄粮食收储库、北京悦居热力有限公司等。11座集雨池年可蓄水6.68万立方米。据统计,自2007年该县实施雨水收集利用工程以来,已在农村建成雨洪利用工程33座,新增蓄水24.39万立方米,所收集雨水主要用于、灌溉、洗车及绿化,有效节约了地下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