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误区是人们认为“凡是能回收利用的东西就是环保的,就是美好的”。这种观念助长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客观上刺激了垃圾的生产。因为人们不知道垃圾末端发生了什么,不知道被扔掉的东西回收以后是如何利用的,在回收利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身健康造成了哪些影响。
在《超级市场》作品中,王久良选择了40大类、上百个有代表性品牌的商品,一项一项拍摄,然后一比一放大。按照王久良的设想,成型之后,从远处看就是商店,但走进看,参观者就会发现,照片货架上的商品其实是垃圾。
王久良希望:“人们走进‘超级市场’转一圈,能有一种很直观的感受。当出来以后,再进入真正的超市,会想到我的‘超级市场’,然后意识到,垃圾的产生是与自己的消费密切相关的。”而在《超级市场》纪录片中,王久良则要向人们呈现一种东西从商品、到垃圾、再到商品的整个过程,让人们看到商品和垃圾背后更多的东西。
但王久良声明,自己并不是一个极端环保主义者,做这一切的出发点,并不是要限制人们的消费,也不想控制人们的欲望。“人肯定要消费,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我想知道,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价值观?”王久良举例说,比如某品牌的饮料瓶子,这种东西世界上原先是没有的,它的存在是不是必要?是消费者有这种需求,还是厂家制造出来的需求?再比如电子垃圾,一部手机能用10年,但一两年之后就得淘汰它,因为它过时了,不好看了,再拿出去会觉得丢人。
因此,王久良认为:“垃圾就是人类过度消费的证据,人们需要反省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采访札记
追求艺术创作的现实意义
李军
王久良,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将镜头聚焦在人们避之不及的垃圾身上?作为年轻的摄影家,他在追求什么?当记者走进王久良时,这些问题的答案渐渐清晰。
采访中,王久良漫不经心的说话,总是流露出一个年轻摄影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摄影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他有着优秀艺术家的品质,却没有艺术青年的不良嗜好。正如国内知名艺术评论家鲍昆所评价的:“他出身艰苦,但却没有沾染现在许多年轻人急功近利的坏毛病。他没有随波逐流地以进入画廊商业市场为荣,而是以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为使命。”在时下一片浮躁的拜金主义和名利场世俗中,王久良显得卓尔不群。
在创作《垃圾围城》过程中,尽管饱尝了拮据和艰辛,但他依然执拗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顽强地挺了过来。王久良没有去追求阳春白雪式的纯粹艺术,他希望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够与社会产生紧密的联系,对社会有益、对他人有益,他把这当成作品创作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他做到了,当他用冷静镜头将严峻的社会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谁还能无动于衷?谁还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