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黄河源有多少美可以重现?(四)
2011-03-31 21:46:40 来源: 作者: 【 】 浏览:7529次 评论:0

  玛多气候寒冷,所谓的夏天也就是6月~8月,记者8月底在玛多,仍然需要穿冬装。而高原牧草的生长季节也就在这3个月,人工增雨往往也在这几个月。增雨使得气温降低,牧草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事实上,在现在的玛多县,几乎没有高大的牧草,草都是紧紧贴着地面生长。


  “欲见河山千里绿,先保大地一寸土”、“水土保持是山区生命线”、“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一路上,这样的标语很多。期待人们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所付出的种种努力,能唤回黄河源曾经的美景。



[马上就评] 给自然时间还自然本色


    保护和治理黄河源,沉重的话题,纷乱的思绪。生态从破坏到保护,工程从起步到未来,黄河源保护和治理的出路在哪?


  位于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黄河源生态环境现状究竟怎样?答案非常肯定:严重的草场退化正对黄河源虎视眈眈,黄河源正经历着灾难。


  是谁把黄河源推向了苦难的边缘?若把责任全部归咎于自然,显然不具有说服力。尽管气候变化和自然演替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人为因素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毫无节制的放牧,令结构简单的高原草场不堪负重,寒冷的天气,短暂的生长期,地表植被无力回天;滥采乱伐、乱捕偷猎,令脆弱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动态平衡,系统调节远远滞后于持续破坏的高速,种群减少,系统愈发脆弱。人类无知的利用和无止境的掠夺,把自然一步步推向了生命的边缘。


  尽管国家已经针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推出规模浩大的生态保护工程,但要真正达到保护目标,任重而道远。


  从时间维度来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规划实施刚满5年,而草根的恢复至少需要50年,土壤的恢复则至少需要80年~100年。5年的治理工程成效值得充分肯定,但这短短5年相对于自然恢复所需的上百年,只能说,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治理才刚刚起步。


  从空间跨度来看,目前迈出的这一步也只是一小步。据统计,三江源区沙化面积已达4400万亩,列入保护区的有166万亩,而5年的规划仅为66.15万亩,治理范围不及需求的1/10。沙漠化防治工程是个缩影,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有22项子工程,规模之庞大,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由小范围的示范和试点扩展至广阔的面,尚需时日。


  有人置疑三江源治理成效不显著,甚至有越治越坏之嫌。万事开头难,生态环境的恢复更是难上加难。刚刚起步的治理工程正处于探索期,实施中不可避免地凸显一些新矛盾、出现一些新情况,如禁牧带来的野驴成灾和鼠患加剧。科学分析新事物,比简单的抱怨更有效。


  方向比行动重要。鼠患和野驴可能是现阶段的新危害,而这正是生态系统动态演进的必经之路,是自然调节的方向,是自然对人工干预的理想反馈。自然恢复与人为力量不同,急功近利不是自然的风格。人工种草一年可以见效,却难以长久;自然恢复需要50年,却可永续。


  黄河源保护和治理究竟该怎么办?答案依然非常肯定:依靠自然,敬畏自然。自然力量的伟大远非人力所能及,治理自然最好的武器是顺其自然。人为干预可以通过改善局部环境,促进原生生境恢复,在现阶段是必须的。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人的作用只限于有益的辅助。如禁牧是人为干预的初始阶段,但禁牧后,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草场交给大自然,耐心而宽容地等待,等待大自然的自我疗伤,等待源头出现新的生命。


  给自然自由,给自然时间,还自然本色,这就是人类能做的最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