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9658.29万亩,2003年~2009年,已累计完成3910万亩。
与退牧还草相匹配的就是禁牧和减畜。记者了解到,自然保护区中每个乡和县都有要求每年减畜30%。玛多县的牲畜从上世纪70年代的75万头减少到现在的14万头,减畜工程十分浩荡。生态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2009年,退牧还草围栏内草地植被覆盖度达到90%。
“从草场牲畜过载到牧草过剩,生态也出现了新变化。”韩尚军说,“近年来,野驴和黄羊等食草动物的数量急剧攀升。”韩尚军最近一次看到最大的野驴群是今年5月,“那次是在黄河乡,据我估算,有近200头野驴。”
“现在的牧草状态较好,但不知道今后会不会成为新烦恼。”韩尚军笑着说,“野驴的食草量很大,对禁牧区的牧草依然也会产生不小的破坏。”
可以说,野驴的出现是一个信号,昭示着草原的生物种群开始恢复。但只有生物链上的其他种群随之恢复,才能使生态达到新的平衡。
草原破坏的另一原因就是鼠害。在黄河源的草场中,随处可见高原兔鼠惊恐地窜来窜去。在退牧还草的围栏封育区内,由于完全没有牛羊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高原兔鼠和田鼠的天堂。
据郜贵恩介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确定防治鼠害任务3138.13万亩,主要是采用生物毒素防治和招鹰架等方式。
韩尚军也略带遗憾地说:“几年前的灭鼠,无心之中也将鼠的天敌老鹰、狐狸和狼等灭掉了不少。还好,近几年采用的一次性中毒药物,灭鼠效果很好。”然而,今天的高原鼠已经相当狡猾,会将毒饵的外壳剥掉,啃食里面没有染毒的籽。
有专家称,灭鼠的最好办法就是牧草恢复。由于老鼠视线不开阔,喜好在广阔的空间生存,而老鼠的天敌却都需要牧草掩护,只要牧草长得高,鼠类的天敌自然就会回来,新的平衡就会逐渐恢复。
自然复壮是医治自然受损的最好办法。但在高原这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中,要完全依靠自然恢复,周期极其漫长,人工干预就显得很重要。短期内,禁牧的连锁反应可能出乎意料,但不可否认,退牧还草为生态平衡恢复提供了必需的空间。
千湖美景重现
人工增雨是喜还是忧?
人工增雨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应对前几年干旱的重要工程。然而,提起干旱和雨水,玛多人感慨颇多。
玛多,号称“千湖之县”,据1985年的相关数据显示,玛多县当时面积在6公顷以上的湖泊共有4477个。
玛多县城在1975年搬过一次家,东迁了3公里,是因为黄河水太多,一觉醒来,指不定就会满屋子河水泛滥。
30年后,玛多县又有人冒出搬家的想法,这次不是一个县城而是全县,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竟是因为黄河水实在太少。2005年卫星遥感监测发现,玛多县0.6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仅存266个。
能再次看到玛多县的“千湖美景”是一件幸运的事情。2009年,玛多地区1月~9月的降水总量达到了2008年全年的1.5倍。干涸了十几年的湖泊开始恢复,据当地政府不完全统计,玛多县大小湖泊恢复至4000多个。
在玛多县生活了20年的韩尚军感触颇深,“不少湖面的扩大,甚至冲掉了原来的路面,据一些老人说,40年来玛多从没有过如此多的水。”统计数据显示,鄂陵湖新增49.07平方千米,扎陵湖新增31.76平方千米。
不少人认为,这些巨大变化主要源于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尤其是人工增雨工程。
2003年~2009年,青海省气象部门投资1.3亿元实施飞机人工增雨。2009年三江源人工增雨作业期间降水量与历史同期(1967年~1996年30年平均)相比较,降水量有明显增加。
有人置疑:几十年的生态破坏在短短4年内就已恢复?人工增雨效果如此显著?千湖美景在4年之内就起死回生了?
中国科学院李世杰研究员认为:“这主要源于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出现了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变的趋势。”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监测组的分析结果显示,近30年来,三江源区年平均温度每10年约上升0.33℃,降水量每10年约减少13.879毫米,但降水存在一定的周期性。
有媒体报道,过分强调人力在千湖美景重现中的作用,贪天之“功”,容易使“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再建设”的谬误借尸还魂,容易使人又陷入“人定胜天”的误区。
然而,千湖美景的重现,人工增雨的实施,并没有给忍受了多年干旱的玛多人带来太多的欣喜。
在前往鄂陵湖的路上,记者遇到一位藏族小伙子,他憨憨地一笑,说:“湖泊少了又多了,是自然的力量吧。而那个工程在牧民间也有议论。”
小伙子指的就是人工增雨。“每次一下雨就冷,一冷牧草就长不起来,也长得更慢了。”小伙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