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故宫新院长:将办公单位请出去 把殿宇还给游客(二)
2012-05-03 15:01:4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 姚冬琴 【 】 浏览:1076次 评论:0
众提供饮水、咨询、轮椅等公共服务,使参观变成更为愉快的过程。”

  大高玄殿位于故宫紫禁城的城墙外、筒子河外的北部地区,也已划归故宫博物院进行管理,如今正在进行抢救性的修缮,经过科学规划也会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公众开放。同时,在它附近的内务府御史衙门也同样回到了故宫的管理范围。

  单霁翔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无论是御史衙门、大高玄殿,还是端门、皇史宬(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在明清时期都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和皇家宫殿建筑群浑为一体,密不可分。几任故宫院领导都恪尽职守,遵循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力求还原紫禁城原貌,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从御史衙门,到大高玄殿,再到端门及两侧朝房,一座座文物建筑得以回归,紫禁城更加壮美。”


 拆不掉的“屏风楼”

  4月5日,记者经过两道岗亭,来到位于故宫西南角的“非开放区”。从紫禁城城墙西南角楼向东、北两个方向延伸,就是眼下故宫被外单位占据最严重的地方。

  到了这里,便出现与故宫景区内截然不同的景象。紧靠南城墙的一个偌大的院子里,停满了大客车。还有“训练基地”、篮球场等健身场所。

  此外,西华门两侧,紧贴西城墙,有五栋高楼。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副会长晋宏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些楼俗称“屏风楼”,建于1975年,高度超过16米。屏风楼建造时,拆除了西华门两侧城墙的马道,对古建筑造成了破坏。

  据说,当年建这些楼是为了挡住中南海的游泳池,因此才称“屏风楼”。记者在屏风楼前看到,这些楼在西华门两侧延伸很长,但进深却很小。“并不好使,就相当于个围墙。”晋宏逵说。

  如今,西华门“屏风楼”最北侧的3栋里住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西华门两侧的2栋“屏风楼”及西南角则是某部队驻军。“西华门附近是被外单位占用最严重的。现在故宫里占用的外单位,主要就是部队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他的基本都搬出去了。”晋宏逵说。

  他对《中国经济周刊》回忆说:“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占用,说来话长。故宫博物院初成立时有三个馆:古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当时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不是很浓,图书馆的大量宫廷藏书,都给了当时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后来,档案馆干脆也不管了,给了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局接了一段时间一看忒麻烦,又交回故宫,如此反复。”

  记者查阅故宫年鉴得知,1955年12月26日,故宫博物院院属档案馆移交国家档案局领导;1967年7月8日,明清档案馆从国家档案局回归故宫博物院;1980年3月28日,故宫博物院与国家档案局签订协议,从当年4月1日起,明清档案部划归国家档案局。

  晋宏逵告诉记者,“这次移交把皇史宬也交由国家档案部门管理。明清宫廷档案,是属于故宫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当时把它交出去的决定,按现在完整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来看是个错误。”

  晋宏逵说,早在2002年故宫大修启动以后,国家已经批准第一历史档案馆择址新建。“2003年,国家发改委就批复了档案馆迁建工程立项,要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迁出后,旧馆应拆除,尽快恢复明清故宫历史原貌’。”晋宏逵认为,五栋“屏风楼”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故宫的形象和建筑格局。但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尚未择好新址。

  除了第一历史档案馆,西华门附近还有某部队的驻军。“每天数十辆大车从西华门出入,对文物的影响太大了。”晋宏逵说。

  记者了解得知,目前西华门不对游客开放,游客不可以从此出入。

  晋宏逵指出,“我们2003年做的规划中,将现在位于文渊阁附近的消防队迁至西南角,这样消防队方便从西华门出入,也方便在故宫宫墙内交通。但这个方案是以部队搬迁为前提的,这有待中央有关部门下决心。”

  “把故宫完整地传承下去”

  去年12月,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郑欣淼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把故宫完整地传承下去。解放后,一些原属于故宫的单位被划了出去,景山划给北京市,太庙划给北京市总工会更名劳动人民文化宫。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完整的故宫体系中的一员。

  晋宏逵也坦言,这么多年,随着时代的变化,划出去的单位有的已经永远不可能收回来,“不能向皇家的管理范围去看齐。完整保护的概念,应该不是说是把地盘都收回来,而是应该将其视作一个文化整体,来加以保护的概念。景山、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管理机构,也都是中国紫禁城学会的会员单位,我们也会一起商量如何更好地做好文物保护。”

  记者了解到,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在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制定《故宫保护总体规划》,预计2014年完成。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是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的基础上编制的,将对故宫博物院大约106公顷范围内的人、地、房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合理确定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问题。

  同时,为了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各项保护工作,故宫周边环境的整治和控制措施也将纳入整体规划来进行统一考虑。单霁翔认为,“故宫周围的环境,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也能够得到法律方面的支持。”


红墙内外总动员

  相对于外单位,故宫自己的搬迁工作相对容易得多,其关键在于红墙内外的整体协调、办公区的设置和古今库房的安置。

  办公区迁到哪儿

  “现在红墙以内的办公区,占地较大的是故宫的文保科技部以及实验室等。文保科技部,原来叫修复厂,职能是修复故宫院藏文物。现在的工作地点主要在慈宁宫东侧和大佛堂后面的几座殿宇。还有在延禧宫里进行一些文物的检测。延禧宫是东六宫之一,道光年间失火。宣统时在院子里建了钢结构的灵沼轩,俗称‘水晶宫’;民国时又添建了库房。由于这里的建筑都是钢,混凝土结构,所以在这里设置了实验室,按当时的条件,是比较适合的。”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副会长晋宏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要视情况将文保科技部择新址迁出红墙外。

  2002年,故宫启动大修,晋宏逵是组织实施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扩大开放面积是故宫大修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初我们制订《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时,以下两条是作为规划对策写入大纲的:限定故宫保护管理机构规模,清理、腾迁不合理利用的文物建筑,妥善安排腾迁部门。以拓展开放、促进保护的对策,扩大开放总体规模、实施分片轮展等方式,促进文物建筑日常维护工作,有效改善文物建筑的延续性。&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