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土”修复难度大
切勿“病急乱投医”
污染的土壤需要修复,但土壤修复比水、气、固废的治理更为困难。治病的大忌是“病急乱投医”,土壤污染修复也是这样。
“土壤‘病’了,如何治疗?不能耽误也不能误诊,关键是要对症下药,还不能产生副作用。”南京环科所研究员、土壤污染防治学科首席专家林玉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比如农药厂土壤污染,我们积累了三四十年专业经验,熟悉生产工艺,诊断才有些把握。病急不能乱投医,拉长土壤修复周期,效果可能更好。”林玉锁说,因为急,高技术含量的土壤修复几成“土方工程”,将土一换了之,而治本的生物修复技术很少被采用。现在土壤修复技术多从国外引进,正在适应本土污染环境,目前尚未成熟。
记者了解到,在溧阳鑫海化工厂的土壤修复过程中,南京环科所用了近两年时间对项目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值将污染区域划分为重度、中度和低度污染区。
在处理过程中,位于中心位置最严重的污染部分进入水泥窑焚烧,1000℃的高温可将污染物完全分解;中度污染土壤通过添加氧化剂进行氧化;最外围的低污染土壤在添加稳定试剂固定后,进行安全填埋。
找准了病灶,还得有治病的“武器”。林玉锁介绍说,目前我国的土壤修复技术大多还处于研究阶段,与工程应用还是两个概念。
2006年开始的全国土壤污染情况调查中也包括一个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的专题,目的就是了解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修复模式探索。这一专题从2007年开始,选择了8个试点项目,涉及农田、工业搬迁场地等多种类型,南京环科所也承担了其中一个试点项目的修复。
林玉锁说,试点选取的是一个被有毒有害有机物污染的场地,原有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此进行化工原料桶的清洗回收工作,大量带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随意排放,给当地造成了严重污染。根据调查评估,这片土地的复合毒性很大,不仅气味刺鼻,而且寸草不生。
“我们对污染土壤进行清理分类,采用了一系列工程办法使污染物慢慢降解,逐步恢复了土壤功能。经过近4年努力,这里已经面貌一新,草木开始生长,鱼儿也能够生存了,景观植被得到恢复。”林玉锁说。
面对江苏省巨大的污染土壤修复市场,一些外国企业也开始走进了江苏。
今年4月,江苏圣泰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EBH株式会社合作,引进其控股子公司ISS公司的土壤修复技术,其突出优势在于“原位置修复”,这是一种在污染场地原址上进行污染修复、根据污染特点将不同净化药剂和施工工艺进行组合的技术。
而美国地下水药剂开发有限公司的土壤修复技术——Geo-Seal 阻隔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棕地或者其他任何类型的环境受损场地,诸如石油、化工、农药、钢铁等废弃工厂遗址或垃圾填埋场等。
对于这些外来技术能否适应中国的“水土”仍需观察。林玉锁说,南京环科所建立了一个化工类污染场地修复实验平台,土壤修复技术好不好用,可以先拿到这个平台上来进行试验。 杜绝“二次污染”
还需加强监管
耗时长、耗资大、处置过程更为复杂,这是土壤污染修复的特殊之处。
林玉锁说,由于土壤修复的复杂性,特别要保证修复工程的安全,避免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新的风险,这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环保部门关心的是技术应用后的整体效果,就像一种新药被使用后,要看病人的反应,不能产生副作用。”林玉锁如此评价。
为保证不产生副作用,南京瑞敏泰清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在对溧阳市光华化工有限公司进行土壤修复时,专门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澳实分析检测(上海)有限公司对修复后区域的土壤和水泥窑焚烧后排放的尾气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修复后场地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达到修复要求;水泥厂焚烧后的排放废气也达到相关标准,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针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南京瑞敏泰清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进行人工铲削和建筑物拆除前,对房屋墙体进行喷洒水处理,清理人员佩戴防护用具施工作业;同时,在待拆除生产设备的下方铺设高密度聚乙烯膜,防止在拆除过程中残留危废掉落土壤表面。
而在土壤开挖前,在目标修复区域铺设钢板,保护了地面,防止挖掘、运输等车辆遭到污染,并对所有车辆在离场前进行清理;运输车辆还加盖防尘防雨布,严防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对于挖掘后污染土壤产生的臭味,则通过喷洒除臭剂进行处理,并用雨布及时遮盖临时堆场,减少异味向周围空气转移。在挖掘前,对地下水进行降水处理,防止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在危废处理环节中,公司要在清理前对废渣喷洒适量水减少粉尘产生量;为确保危险废弃物不发生泄漏,现场工作人员要在装车前、后进行两次检查。
在危险废弃物运输时,托运单位、运输单位和接收单位按照国家和溧阳市有关危险货物和化学危险品运输的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如出现泄漏现象,要求及时清理污染路面,清理后废液作为危废处置。
在污水、污泥的处理环节中,公司还做好设备清洗污水以及车辆设备冲洗污水的收集工作,由专用污水运输车和专门人员完成装运过程。
环保部门责任大
场地修复要盯严
张家港市区东郊某化肥厂拆迁后,即将付诸地产开发。张家港市环保局在拆迁后的常规土壤检测中发现,有地块由于含氨类物质而偏碱性,政府在接到报告后立即部署修复工作。
张家港市环保局长陶平表示,在张家港,对可能存在污染的地块一律遵循先修复再开发的原则。在这一过程中,第一责任人是政府,实施主体是原企业或者土地使用者。而所需费用,一部分出自对拆迁企业的补偿费,一部分出自土地开发单位享受到的减免、配套费。
在张家港某个即将停产进入拆除阶段的工厂里,记者看到了张家港市环保局固废中心和监测大队的工作人员正在指导企业拆除、清洗设备,安全处置生产残留液及固体废物。
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拆除的生产设备用高压水枪清洗或采用吸附方式,清洗后的水或残留物再专门收集处置,然后设备就可以再用。”
一提起拆除设备、及时消除环境隐患,陶平打开了话匣子:“在我看来,只要是对环境有风险的企业,无论是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还是将来的落后产能淘汰、关停并转,都要做好污染防控。哪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可能出问题。”
陶平告诉记者,在张家港市,凡是列入关停并转的化工企业,就意味着上了当地环保、安监部门的“黑名单”,“我们将对其进行全过程、分时段管理。我们排出具体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