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中,长沙将加强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作为这次规划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江苏省无锡首个区域性慢行系统规划“太湖新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基本敲定,并于今年启动建设。
同时,浙江省温州市完成了《温州城市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正式获海口市政府批复。
点评:所谓慢行系统又称慢行交通,就是在“公交优先”的前提下,通过慢行系统网络,实现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轻轨等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实现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模式。
中国曾经是自行车王国,很多城市建有以自行车道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慢行系统网络。但是,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长,很多自行车道甚至人行道变成了停车场,有的甚至直接被机动车道挤占。
要解决城市交通道路拥堵、汽车尾气污染、停车难等机动车问题,首先要改变现在以机动车为中心的交通建设观念。构筑绿色交通系统,是倡导人们绿色出行的前提。
交通领域减排重点何在?
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交通首次被纳入减排领域,氮氧化物首次成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指标。交通领域氮氧化物排放量目前已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1/3,有些城市甚至达到60%以上。
氮氧化物减排不容乐观。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4个减排指标中,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交通领域尤其是机动车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点评:将交通纳入减排领域,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意义重大。那么,机动车减排的突破口在哪里?答案就是“黄标车”。一辆“黄标车”污染物的排放量相当于28辆国Ⅳ汽车的排放水平。
“黄标车”若能强制淘汰,是短期实现大幅度减排的最高效途径。然而,国家是否有严格的机动车报废的相关标准呢?令人遗憾的是,2006年,商务部首次就《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征求意见,可惜迟迟没有后文。一直到今年9月,商务部再次就《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业内认为有望今年年底前出台。然而,直到今天,离2012年只有9天时间,新标准仍然没有出台。看来,我们只有把期待的目光投向2012年了。
巢湖区划调整,岂止治理受益?
8月22日,安徽省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4县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3市管辖。
此次撤销的地级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因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得名,下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4县和居巢区。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撤销地级巢湖市。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
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此次区划调整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安徽现有行政区划是在沿袭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几经调整,但中心城市规模偏小,政区规模差距较大,划江而治等问题比较突出,水系特别是巢湖的管理体制不顺,对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形成很大制约。
点评:黄梅戏里关于巢湖的“一网鱼虾一网粮”的歌谣,不再属于巢湖市。因为巢湖市被一分为三,巢湖正式变为合肥的“内湖”。
这次行政区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加强巢湖流域综合治理,统一规划,以促进巢湖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水系管理。长期以来,由于巢湖跨合肥、巢湖两市,没有统一的流域管理机构,治理和保护难度很大。理顺行政区划,对于巢湖治理意义重大。
将巢湖一分为三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安徽走的一招妙棋,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
分拆巢湖之后,合肥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新合肥告别了“10公里辐射圈”,空前扩展了其产业经济辐射半径,同时也将发挥其省内龙头作用,带动安徽经济发展。
三分巢湖也使合肥、芜湖、马鞍山实现无缝对接,加强了三座城市在钢铁、汽车、家电产业上的互补优势。同时,3座城市将以一个整体承接产业转移,在吸引沿海产业转移方面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保护好西湖,我们就保住了什么?
今年6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通过了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的申请。
为什么西湖能够作为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杭州西湖申遗文本中写着:“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世纪~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
西湖为何要申遗?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说,西湖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让西湖再活一个2000年。
杭州市方面表示,杭州将以西湖成功申遗为新的起点,严格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的要求,自觉遵守世界遗产保护公约,制定执行《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组织实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为民族和人类保管好西湖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笔宝贵财富。
点评: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述,文化景观代表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西湖,正是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的代表。正是为了限制捕捞,才有了“三潭印月”,正是为了疏浚水道,才有了苏堤、白堤。人类珍视西湖、爱护西湖,西湖也以千年胜景不衰回馈人类。西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湖泊,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例。
因此,我们在为西湖成功申遗喝彩的时候,更应该反思当今我们与自然的相处方式。改造自然,不如融入自然。凌驾于自然不如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许,这正是西湖带给我们的另一重馈赠。
本版稿件由中国环境报记者 李莹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