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北京空气是“危险水平”还是“三级轻微污染”?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杜少中:“愿与美国大使馆比对数据”(二)
2011-11-03 15:14:44 来源: 作者: 【 】 浏览:2589次 评论:0
所以他们公布的PM2.5不应该超过我们PM10的总量。说美国大使馆公布的数据应该去进一步求证。

  本报调查:美国大使馆监测的对象是PM2.5以下的颗粒,国内监测的对象是PM10的颗粒,认为PM10可以进入人体上呼吸道,与市民的呼吸系统疾病关系比较密切。但是实际上PM2.5微粒由于体积特别微小,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大大超过PM10。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也认为PM2.5会增加死亡的风险。我们为什么不去公布PM2.5的数据,是没有能力监测吗?

  杜少中:PM100是总悬浮颗粒物,好像是大砖头,PM 10是小砖头,PM2.5是小石头块,PM1就是更小的石头块。衡量的标准比如说PM10是150微克/立方米,对应浓度150微克/立方米的是100API(空气污染指数),指数和浓度是标准。

  对于PM2.5,我们有能力也有设备监测,我们也有监测数据,但是我们不能随意公布。因为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监测是非常严肃的事,对社会公布的、要公众去参考的重要信息,就要负责,要符合国家的规定。不能北京一个数据,上海公布另一个数据,两个数据根本无法比对,我们要拿出合格的数据。

  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就能监测公布PM2.5?

  本报调查:您在微博中表示,将来会去检测PM2.5和PM1,那么请问这个时间表是什么?目前无法推进这个时间表的障碍是什么?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就能进入这个时间表?

  杜少中:11月1日,环保部公布了PM2.5用重量监测的方法,监测哪类污染物要相关部门统一计划,也就是说环保部规定监测某类污染物时,说明全国的城市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是为信息公布打基础。宣布开始监测后,就应该在不远的将来公布监测信息。

  我们以前监测的是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颗粒物,后来改成了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将来我们还要监测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甚至还要监测粒径1微米以下的颗粒物,这种进展是根据污染防治工作进展的需要。正常的规律是大颗粒治理结束后,就要开始治理小颗粒。

  为什么北京的空气质量让大家不满意,感觉空气不好?主要原因就是PM10还未达标,年均值超过国家标准的20%。现在北京的四项污染物的三项都能达标,只有PM10颗粒物从1998年的180微克/立方米,降到了现在的120微克/立方米,仍未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100微克/立方米,这还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如果将颗粒物浓度年均值降到10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就会大为改观。现在PM10还没有达标,应该当PM10达标后,再去监测PM2.5。

  就像家门前打扫卫生,先应该将大石头搬走再扫地,治理颗粒物也是一样,应该先从大颗粒物开始向小颗粒物转变。只要增加了污染物的监测,难度就会加大,合格率就会降低,因此说到底还是应该减排。

  “要想空气质量好,

  减排才是硬道理”

  本报调查:一些生涩的专业术语让公众一头雾水,环保部门对环境知识的普及上,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杜少中:监测中心是对外开放的场所,每周二接待有预约登记的市民参观和访问,如果想看看北京的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是怎么出来的,都可以来。说到发布的数据,我们还是比较有底气的,因为我们有监测中心作为支撑。

  现在由于有对比,显得咱们的服务还不够人性化。我感觉大家提的问题都没有错,错在我们对监测数据对外公开的程度,特别是人性化的公开,比如我们的监测用手机看不到。虽然我们公开的方式从月公布、周公布、日公布,一天几个公布,报纸、电台、电视台逐渐公开,但是不能让公众唾手可得。在提供人性化的信息后,还应该在每个级别后面加上,在某级空气质量下,市民应该注意什么。

  本报调查:有市民质疑,2011年北京市环保局用于北京污染防治的费用只有537万元,而三公支出却达797万元,这样的费用能治理好环境吗?

  杜少中:这个数字一点都没错,但是我要说537万的污染防治费是财政拨款的支出预算表,污染防治只是其中一项,预算表中还包括环境减排、节能环保等项目,都在几千万到一亿多元之间。另外,大气污染的专项治理等其他专项治理的资金不在这个范围内,比如今年机动车治理的费用达到3.2亿元,大气污染治理资金十几个亿。我们都希望北京的天气更好。要想空气质量好,减排才是硬道理。J209 李刚摄 J221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